這兩天,一份網傳國家財政部和工信部發布的《政府采購進口產品審核指導標準》的文章火爆網絡,引起業內廣泛關注~
消息一出,不少業內人士振臂高呼國產儀器的春天終于來臨,甚囂塵上的輿論引發了今年來又一波關于國產與進口話題討論的小高潮。
但是大部分媒體沒有告訴業內人士的是,這份流出的進口采購指導標準其實是一份僅限內部使用的文件,而且是掃描版本,尚未對外公開發布。未正式發布的原因值得推敲,不過政府已經擬好了采購進口產品審核標準的通知文件這件事,確實能反映國家層面對于國產采購的傾斜,國產替代已經不僅僅是喊口號,政府層面已經開始真正有所行動了!
筆者仔細研究這份內部文件,該文件一共涉及分析儀器、臨床儀器、試驗儀器、海洋儀器等總計315個科學儀器品類,涵蓋高、中、低不同檔次儀器類型。文件對每種儀器的主要性能指標、功能和應用場景作了定義,特別是在性能指標中對儀器的關鍵參數作了嚴格限定。引發最多討論的當數“審核建議比例”這一指標,根據儀器的類別,這份標準中將單品類儀器采購國產比例分為了四個等級:25%、50%、75%和100%。其中137種臨床及醫用儀器要求100%采購國產儀器,12種臨床及醫用儀器要求75%采購國產,24種臨床及醫用儀器要求50%采購國產,5種臨床及醫用儀器要求25%采購國產。
這份指導標準要是真的公布實施,意味著采購單位必須對國產儀器設備的采購比例強制規范,對國產儀器設備是一巨大利好。今天筆者將按照這份采購指導標準,對市售普通/梯度PCR儀、熒光定量PCR儀以及數字PCR儀的性能進行簡要點評分析,以供各采購專業人士借鑒參考。
01
普通PCR儀:100%采購國產
對普通PCR儀,這份內部文件要求國產采購比例為100%,其參數要求:
1. 高分辨率彩色液晶觸屏顯示,實時顯示溫控及運行狀態;
2. 具有動態溫度梯度功能;
3. 梯度溫控范圍:30-100℃;
4. 梯度溫差范圍:1-24℃。
雖然寫的是普通PCR,但這個參數明顯是針對梯度PCR儀。我們隨機抽選了大龍、博日、柏恒、佑寧、泰坦等5家國產企業的梯度or普通PCR儀,將他們的關鍵參數和標準種要求指數對比,發現絕大部分PCR儀都能滿足規定參數要求。
結論:對于普通/梯度PCR儀來說,絕大部分PCR產品的核心參數能滿足要求,所以國產正規PCR儀放心買!
02
實時熒光定量PCR儀:50%采購國產
對于實時熒光定量PCR儀,這份內部文件要求采購國產采購比例為50%,其參數要求如下:
1. 最大上升溫度:≥4.8℃/S;
2. 控溫誤差:±0.1℃;
3. 溫度均一性:±0.1℃
筆者列出部分在儀器信息網參展的PCR儀(含國產、進口),并認真比較了上述三項指標。這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滿足上訴要求的PCR儀廠商有且僅有兩家,正好一家進口,一家國產。
兩家生產商分別是國產PCR領軍企業天隆科技和進口品牌魯美科思。這兩家確實是優秀的PCR代表,可與我們常規認知大相徑庭的是,作為PCR領域佼佼者的賽默飛、伯樂、羅氏,也是眾多國產PCR廠商在進行儀器研發時對標的企業,他們在溫控誤差和溫度均一性方面不僅不達標,還與標準相差很大!
筆者覺得疑惑,遂咨詢專業PCR研發人士,他表示“5℃以上只能理論測試得到,用塑料的多孔板、水的溫度根本沒有這么快導熱,所以其實5℃以上是沒有意義的。”
寫到這里筆者產生兩個疑惑:一是對于出廠PCR儀參數,有無有資質的相關單位去統一審核、驗評?二是這份標準真的是PCR專業人士擬寫的嗎?
結論:按照這份內部流傳清單來看,只有天隆科技和魯美科思的熒光定量PCR參數達標。天隆確是兼具技術實力與市場的熒光定量PCR生產商,可是如賽默飛、伯樂、羅氏、耶拿、宏石、博日等企業的PCR儀器的性能和市場表現也不錯,這些用戶反饋使用體驗良好的儀器都無法進入采購指導標準,哪里出了問題?
03
數字PCR儀:25%采購國產
對于數字PCR儀,這份內部采購審核指導標準建議國產采購比例為25%,從這三方面來考量數字PCR性能:
1. 平均升溫速率:從48℃-90℃,應不小于1.5℃/S;
2. 平均降溫速率:從90℃-50℃,應不小于1.5℃/S;
3. 檢測和分析通量:96個樣品。
到這里,筆者前面第一大疑惑已經解開了:這份文件,至少文件中關于PCR儀器部分內容并非出自專業人士。考量一臺數字PCR性能優劣一般從上樣量、液滴數量、液滴體積,熒光通道數量、通量,以及是否為一體機來評判,這里仍然用普通PCR的升降溫速率來評判顯然不合適。
不過為了前后圖片例舉的一致性,筆者還是嘗試按照上述參數標準來比對市場幾家數字PCR儀廠商,意料之中的是眾多生產企業并沒有將平均升降溫速率作為關鍵參數,扒遍官網產品細節資料都找不到!下面是產品參數對比圖,空白地方參數不詳(筆者盡力了......)
結論:參數設定不合理,按照這三項指標推薦難以采購到符合標準的數字PCR儀器。
近兩年貿易摩擦日益加重,由此引發的中美科技之爭給世界分工帶來了巨大沖擊。宏觀來看,“十四五”規劃文件牽引、地方政策支持、國產采購傾斜,支持國產儀器發展似乎已經成為政府、市場以及公眾的共識。從情感上來看,在國際形勢日益復雜形勢下,我們需要支持國產!從理智角度來講,我們更應該合理支持,即支持有創新技術、有實力、注重用戶體驗的國產企業,不應該一刀切。此外,對于這份清單,筆者認為編寫人士應該多聽聽行業專業人士的意見,從用戶角度出發,篩選一批真正能夠服務用戶的好產品,別好心干了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