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專業醫學網站Medscape對醫生進行了支出和負債調查。結果很扎心:有些醫生感慨,快還不起助學貸款了;有的,天天帶飯上班;還有的取消買買買計劃,賺1塊錢,必須存5毛。
《2020報告》共調查30余個專科、1.7萬余名醫生。數據收集截止于2020年2月10日,覆蓋其薪資、支出、債務等多方面。
結果顯示,在疫情前,受訪醫生的整體收入較前一年,均有上升。其中,全科醫生的年收入達24.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72.04萬元),較《2019報告》增長2.5%。專科醫師年收入達34.6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44.96萬元),較前一年增長1.5%。
從整體看,近一半受訪醫生的凈資產不足百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08萬元)。包括44%男醫生和61%的女醫生。這一數據較2016年,有所好轉。那時候,51%的男醫生凈資產少于百萬美元。
整體上,女性年收入普遍少于男性。其主要原因在于,近5年來(2015年-2020年),女醫生始終較難進入年收入較高的專科。
都說美國醫生賺得多。《2020報告》也證明這點:部分醫生的凈資產超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540萬元)。這些“富豪醫生”主要集中在骨科、整形外科、胃腸病科、心臟科、腫瘤科等。
但美國圣迭戈Aldrich財務管理公司亞歷克斯·基連告訴Medscape,新冠疫情大流行下,醫生們的凈資產都在縮水。過往凈資產高、賺得多的,如今受影響更深。
“因為他們的大部分收入都來自擇期手術。”他表示,一名骨科醫師稱,若新冠疫情繼續蔓延,其今年的收入會銳減90%。“他被迫取出儲蓄金,以支付日常生活所需。”
凈資產少于50萬美元的,以家庭醫學、兒科、神經病學、內科為多,占比均≥40%。
Medscape稱,疫情下,這些醫生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患者就診量下降,他們不得不縮短甚至取消出診時間,或轉投遠程/在線問診。
《2020報告》還調查了醫生們的居住情況。
美國商務部下屬人口普查局數據顯示,2019年,美國單一家庭的中位居住面積為2301平方英尺,約合213.8平方米。
而在醫生中,39%的全科醫生和51%的專科醫師住得相當寬敞,明顯高于中位水平(>3000平方英尺)。
其中,12%的專科醫師擁有超5000平方英尺的房子,約合464.5平方米。若按照一間屋20平方米算,也就是平平無奇20多間吧。
在全科醫生中,住房超大的比例,為7%。
擁有大豪宅的Top 3科室分別是整形外科、骨科、心臟科。
要多說一句的是,住大宅不僅要錢,還得看機會。因為它們太少了。美國人口普查局稱,2018年,僅2.88%的新建房屋擁有5000平方英尺以上的生活空間。
除了房,美國醫生們的錢都花在哪兒?
《2020年報告》稱,美國醫生的“燒錢項目”前三位,三年來都沒變過,一直是:首套房貸、車貸、醫學院學費貸款。
緊隨其后的,是卡貸、孩子大學學費、汽車租賃費、自己或家人的醫療開銷、兒童育養費用、孩子上私立學校的學費、第二套房貸、給親人交各類學費、商業貸款、孩子研究生階段學費,以及贍養費等。
拿卡貸來說,美國醫生錢包鼓囊囊,可能是一摞信用卡撐起來的。調查稱,42%的醫生至少有5張卡。
而與國內醫療同行“多房奴”不同的是,就讀醫學院的學費貸款讓美國醫生們普遍頭禿。一朝選擇學醫,可能意味著還債幾十年。
但相較過去,2020年為學費貸款所苦的醫生Top 1,有了變化。
2018年時,泌尿科和家庭醫學并列第一,分別有43%的醫生在努力償還學費貸款。胃腸病科的付清比例最高,僅剩12%仍在償還。
到2020年,并列第一的是康復醫學和家庭醫學,分別有34%的人為還貸而努力。胃腸病科的付清比例依然最高,但努力償還的人數較往年有所增加(14%)。
精打細算過日子,在美國醫生中也很普遍。
《2020報告》表示,在疫情下,仍有50%的美國醫生稱能存下錢。其省錢方式,和國內同行們差不多。
“賺得每一塊錢,都得掰兩半,一半放進儲蓄賬戶。”一名住院醫師告訴Medscape。
“我每天帶飯上班,盡量不在醫院食堂吃。”一名兒科醫生說。
還有的醫生充分利用休息時間,每周采購前都“貨比三家”,只選對的、不選貴的。
值得中國同行學習的,還有美國醫生的理財能力。72%的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沒有經濟損失。
在9%投資失敗的受訪者中,也多是源于客觀因素,如股市跌宕、房地產泡沫等。
但不管成功失敗,能有閑錢投資,就已經比過大多數中國同行了。
所以,中國醫生們,今年大家準備存多少錢?買不買新house新車?評論區交給你(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