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最危急的時候才能反饋最真實的情況,本次新冠疫請,真實、充分的反饋了我國二線以下城市疾控的檢測裝備能力還很薄弱。同樣的,通過這次疫情洗禮,國家也充分的意識到了檢測裝備對于基層醫療機構發揮傳染病防控的重要作用。
體外診斷被稱為“醫生之眼”,再強大的病毒、細菌入侵人體,也需要通過人體組織樣本來進行檢測進行病理判斷,而樣本則需要對應的檢測裝備。分子核酸檢測,在本次新冠疫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們認為,國產分子POCT診斷企業將在疫情過后的政策性基層醫療機構檢測設備補充的修復行情中迎來最好的成長機會。
疫情發展到現在,我們看到新冠病毒在湖北的致死率是遠遠高于全國的,但我們認為這個數據其實是由很多因素影響的,所以總體來說它的致死率還是低于SARS的。而這次的疫情又遠遠比SARS要嚴重,是因為新冠病毒的傳染能力非常強,我們得到國內最新研究團隊數據顯示R0是3.7,它遠遠高于SARS,這樣特性帶來的結果就是10倍以上感染人數,而對應的,就是檢測的需求乘十倍的增大。
我們在疫情早期的時候發現一種現象,由于民眾對疫情快速進展的情緒恐慌,連續幾天武漢大部分的設有發熱門診醫院持續爆滿,這一波擠在醫院的患者,當中很有可能有一部分患者,得的是普通的流感或者其他非新冠肺炎疾病,但是在醫院這樣的密閉的公共場所中,形成了更多的交叉感染,這也是由于行政機構沒有重視導致武漢的疫情進展的更快的一個原因。
通過現象,這里就凸顯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國內大部分居民的健康管理意識還處于很薄弱的一個水平。其實在疫情初期,部分武漢居民有一些感冒癥狀,不是高熱的情況,是可以通過攝入更多的VC、又或者在家服用常規的感冒藥物來觀察癥狀是否消退的,包括一些患者有發燒的情況,如果在服用正常的退燒藥的情況下,是可以很好的把溫度降下來的。
這番話并不是事后諸葛亮,而是就算可能已經得了新冠,在當時醫療資源被擠兌的情況下,如果是癥狀較輕,也是建議大家能夠能夠在家中處理,而不要把自己置于醫院這種傳染性非常高危的環境。所以這是一個居家健康管理的問題,希望大家都能通過目前現有的設備和手段,能形成這個居家健康管理意識,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家人負責。如果是健康管理意識較強的家庭,極有可能在疾病早期階段能夠采取一些比較有效的措施,不讓這個疾病進一步的去進展。
另外在前面說到,本次疫情的特點是傳染能力強、感染人口基數大,直接導致檢測量暴增,從而發生局部醫療資源擠兌的情況。檢測供應跟不上的鏈路基本如下:CDC檢測能力跟不上→開放給醫院做檢測→醫院也檢測不過來→開放給第三方實驗室一起做。
這里其中的很核心問題是,一方面國家從各地派了很大一批的醫護人員到湖北各個市縣基層醫院,援助的醫護人員到達之后基層機構的醫療設備(最直接的體現是檢測儀器)沒有、或者有但跟不上,這樣專家下基層也沒用,這直接體現的是我們基層醫療機構裝備能力薄弱。另一方面,第三方實驗室在本次疫情的患者檢測篩查起到了比較關鍵的作用,那么未來部分第三方檢測機構是否可以承擔起一些疫情監控的作用納入監管,并獲得政府一些政策性的補助?這樣做的優點是第三方實驗室可以作為傳染病監控機制的一個不錯的補充,起到及時疫情初期警報的作用并減少大家吐槽個別地方政府瞞報漏報的問題,而缺點是其始終是個商業化很強的檢測機構,能否擔當此重任不好判斷。而第三方檢測機構有這么一個功勞,其實也是分級診療政策推進較慢的一塊遮羞布,側面體現了基層醫療機構的裝備能力,不然整體檢測壓力不會這么大。
好在我們政府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那么可以肯定的是,疫情結束后的這幾年疾控體系的建設會再次追加經費,國家也更加堅定了推進分級診療政策的信心。所以。對于國內創新型IVD企業,未來5-10年多多少少都能吃到國內市場的紅利。
但是為什么要拿分子POCT這個細分來單獨說呢?
自疫情以來分子核酸檢測作為病毒檢測金標準,獲得了巨大的流量關注。目前,國內號稱能做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將近百家,從方法學上主要有分子核酸檢測和免疫抗體檢測。
冷靜的思考一下,如此擁擠的傳染病感染分子核酸檢測到底是不是值得投資的優質賽道?疫情本身就是個突發事件,且不說技術原理差別不大,有一些產品的生產質控體系未必過關,注冊獲批也是來不及做臨床的,而國內就有近百家企業,顯然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必然不會所有企業都會獲益,我們認為最后留下十來家就不錯了。
最先獲批試劑盒注冊證的之江、華大、捷諾、圣湘等企業都是傳統分子診斷企業,無論產品產能與渠道覆蓋都有優勢;后面的新進入者如果沒有在試劑、儀器、原料,檢測項目上的差異化,相信很難去跟先發的幾個老牌企業去競爭。
相比傳統的分子診斷產品,我們認為全自動的POCT分子診斷產品的價值和競爭優勢會更為明顯:樣本進,結果出,儀器小巧,操作簡單,試劑盒全封閉,不會造成污染,容易維護,檢測速度還更快。
為什么我們認為分子POCT細分是個好點子?可以吃5-10年?
整體行業空間來看,2013年世界人均IVD支出約8.5美元,發達國家達到25美元,我國僅約4.6美元,與此同時,我國POCT占IVD的比例僅為13.98%,顯著低于全球POCT占IVD 27.38%的比例,更低于歐美發達國家。國內POCT雖起步較晚,但發展潛力巨大。近幾年我國POCT行業快速發展,技術不斷成熟,市場規模擴張明顯。據預測,我國POCT行業將以20%以上的高增速水平快速發展,2018年市場規模達到14.7億美元,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可達到32.5億美元。
雖然我國POCT市場起步晚,市場規模尚小,但結合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醫療體制的不斷革新,這同樣也意味著彈性巨大、成長空間十足。
分子POCT在未來5-10年持續高速增長的邏輯:五點強邏輯支撐,我們透過疫情看的更加清晰了。
(一)消費升級+新冠疫請修復情緒,居民健康管理意識將逐步快進式的提升
隨著我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金,人們從吃飽穿暖的需求逐漸過渡到追求有品質的服務階段,通過財富的積累,人們的健康意識較以往已經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也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患者將比醫生更善于使用互聯網信息工具,這使患者開始傾向于使用各種便利工具對健康和疾病進行自我管理。我們預計70%以上的患者將變成消費者的角色,加上新冠疫情肆虐過后人們的修復性情緒,人們將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管理,家用級別、輕量化的POCT產品將迎來爆發的機遇。
(二)通過疫情,國家意識到基層醫療裝備能力薄弱,分級診療將持續、快速推進
國家通過疫情也意識到基層醫療體系建設的問題,所以后面這幾年疾控體系的建設會追加經費的投入,檢測設備儀器肯定會有一波,而POCT儀器小型化、檢測速度更快速、自動化程度高的分子診斷產品我們認為是最適合基層醫療機構采購和應用的,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一定的優勢。
同時,分級診療將持續、快速的推進,這利好具有性價比優勢的國產POCT放量。國務院2015年9月在《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到2017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總診療量比例不低于65%,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達標率不低于 95%,到2020年,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逐步形成。截止2018年12月,94.7%的地級以上城市開展了分級診療試點。POCT 產品具有小型便攜、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即時報告等特點,不需要配套大型檢測儀器,且 POCT 檢測儀器一般價格較低,適合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使用,能夠在滿足民眾必要檢驗服務的同時大幅降低儀器設備的投入,符合國家分級診療政策的要求,分級診療的實施和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為國內的POCT行業帶來巨大的擴容機會。
(三)產品快捷、便利性突出,臨床科室對POCT產品需求強勁
POCT產品的快捷、便利等特性極大的滿足了臨床科室對于快速確診、實時監控病情、用藥指導的需求。因此近年來POCT在臨床科室的覆蓋快速上升。
(四)老齡化加劇,心腦血管、感染類疾病患病人群增加拉動行業增長
未來我國將進入老齡化加速的階段,心血管疾病、感染病等病患群體基數無疑是巨大的。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8 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人有1.67億人,占總人口比重約為 11.97%,且呈逐年遞增趨勢,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 2050 年我國將有35%的人口超過 60 歲,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肝腎病等慢性病老年患者急劇增多,POCT 產品操作簡單、檢測周期短、能對患者實施連續監測和管理的特點將會受到市場青睞,市場需求將伴隨著老齡化進程不斷增長。
(五)國外行業巨頭悄然布局超5年,期待分享POCT市場蛋糕
近5年中,西門子、雅培、羅斯、強生等國際巨頭分別通過內部研發和并購整合不斷擴大各自在POCT市場的滲透度。
以西門子為例:2016年11月7日,西門子健康部門宣布收購德國POC 數據和開放連接系統方式提供商Conworx Technology GmbH,從而為西門子建設現場醫護(POC)生態體系拉開帷幕。根據西門子健康部門的官方介紹,Conworx Technology GmbH基于現場醫護(POC)的服務解決方案被整合為兩大子系統,分別為:側重基層醫療工作流程再造設計的數據和各種設備管理接入管理平臺POCcelerator Data Management System ;基于智能運營效率的數據管理系統,可在單個平臺鏈接和管理POC設備,并具有可擴展性的平臺UniPOC Data Management System。
整合完成后,西門子健康部門形成了以數據管理系統為底層,以慢病管理和重癥監護為醫療場景,以血、尿、血糖、心臟、血凝為測試與診斷的POC產品體系,同時兼容了全球2800種測試診斷設備。
從國外巨頭的深入布局,不免能印證我們看好分子POCT賽道的成長潛力和巨大的市場空間的觀點,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整個市場的蛋糕非常大,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已經浮現出非常不錯的一些上市公司,如萬孚生物、基蛋生物、明德生物等,基于國內的行業發展階段和政策,我們相信會有更多優質的國內項目能夠登上資本市場的舞臺。
最后,很多人說這次疫情是一次危機。“危機、危機”,危與機是并存的,我們不能只看到危險的區域,從而被悲觀的情緒所充斥。播種跟收獲并不在同一個季節,我們要在逆境中堅持、洞察、研究,找到在常態中無法識別的黃金投資機會,那樣的機會區域才是最值得瞄準、下重注的區域。
望醫療健康領域投資人朋友一起共勉,同時也請醫療健康領域的創業者們再堅持一下,撐過這個異常寒冷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