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月14日)發布第一批國家高值耗材重點治理清單,共計18個高值耗材品種。
一次性耗材占據一席;
骨科產品占比最大,是本次“中槍”最多的品類;
心血管類耗材占比第二,與骨科產品累計,約占據名單三分之二的名額。
清單發布后,醫用耗材管理“散養態”將退出歷史舞臺,安全、有效、經濟將成為醫療機構對耗材選用的主旋律。
另外,高值耗材被重點監控后,下一步的帶量采購也將跟上,高值耗材利潤將急劇縮水,或將對以代理制為主的高值耗材經銷模式帶來顛覆性影響!
國家對高值耗材治理的意愿,早在2012年,原衛生部等六部委出臺《高值醫用耗材集中采購工作規范(試行)》就已明確提出。
而在2019年這個醫改的關鍵節點上,該項工作終于引起國家最高層的重視,經過國務院兩次正名后,正式文件終于出爐:
2019年3月,衛健委發布《醫療器械臨床使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二級以上醫院應當設立由院領導負責的醫療器械管理委員會,承擔指導醫療器械臨床使用管理和監督工作,即在各個醫院設立專門監管部門,監督醫用耗材使用,升級醫用耗材院內監管水平;
2019年6月,國務院發布《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9年任務》提出:對單價和資源消耗好占比相對較高的高值醫用耗材開展重點治理;
2019年7月,國務院發布《治理高值醫用耗材改革方案》提出:由國家衛健委牽頭,國家醫保局協同,2019年底前完成第一批高值耗材重點治理清單。
顯然,該份文件遲到了半個月,說明衛健委對一批耗材監管目錄應該是經過了“反復斟酌”。
一是由于品種選擇的問題,需要等待各省市匯總、上報用量大、單價高的品種;
二是由于國家層面統一的行業標準和編碼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各地針對同種耗材的品名和描述各不相同,這需要國家衛健委匯總完成后,再進行統一的界定。
另外,各地方也在積極跟進。廣東、江西、山東、河南等地相繼發文,均在2019年醫改重點任務中提出,對單價和資源消耗占比相對較高的高值醫用耗材開展重點治理改革完善醫用耗材采購政策。
對于這樣的清單品種,業內人士應該并不意外。因為2019年8月,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就曾表示,目前正研究選出一些臨床應用量多、價格高、占用資源多的品類,作為這次高值耗材專項整治的治理重點。
2018年7月,河南省衛計委發布《關于對全省醫療機構高值醫用耗材使用實施“雙十”制度管理的通知》要求,
醫療機構每月要對使用量排名前十的高值醫用耗材,以及使用金額排名前十的醫務人員進行公示。
銷量兩次進入前十的高值耗材,有可能會被停用,醫生也將被上報到醫療糾風辦,在績效考核中受到影響。
如果此次清單中的產品,也要進行使用量和使用金額雙向監管,并與醫生薪酬績效掛鉤,這就相當與輔助用藥重點監控清單,目錄內品種大概率會“量價齊跌”。
在河南發布該項管理制度后,河南某三甲醫院心血管內科醫生曾表示:“現在放支架醫用原則是不超過三個,如果超過三個要建議首選搭橋,這要取決于病人意愿。”
另外,文件指出,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品種,這意味著該辦法落地到各地方后,高值耗材監控品種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本月,江蘇省在兩輪帶量采購(針對心臟支架、起搏器、人工晶體、血管介入、人工髖關節等)后,啟動了升級醫用耗材編碼維護工作,首批維護品種就是骨科關節。
而在此次清單中,骨科產品占比最大,不禁令業內人士“毛骨悚然”,感嘆國家這次對骨科政策風刮得著實有點大。再結合最近江蘇、安徽等地的采購品種,與此次清單中的部分品種存在重合。我們可不可以推測,這18個品種被重點監管后,等待時機成熟,有可能會被優先考慮列入全國性耗材帶量采購目錄?
附:第一批國家高值醫用耗材重點治理清單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