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河北省衛健委啟動了一項總預算1.36億元的CT設備集中采購項目,覆蓋滄州市、邢臺市和保定市的17家醫院。
此次采購對設備性能提出嚴苛要求:探測器排數需≥128排或2×64排,質保期不少于3年(含核心部件免費維修),并需配備頭頸、冠脈CTA人工智能輔助診斷AI、肺結節AI及肋骨骨折AI功能。此外,中標方還需提供不限次數的使用培訓和臨床應用培訓。

最終,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影”)憑借uCT 860機型一舉包攬全部17套訂單,中標單價665.9萬元,總金額達1.132億元。
此次中標設備將裝機于東光縣人民醫院、任丘市人民醫院、保定市徐水區人民醫院等基層醫療機構,意味著國產高端設備正加速下沉至縣域醫療市場,助力基層診療能力提升。
河北的勝利只是聯影 “政策紅利收割” 的冰山一角。自 2024 年國家啟動醫療設備 “以舊換新” 計劃以來,聯影在海南、浙江等地頻繁中標,活脫脫成了 “中標專業戶”。
海南市場尤其亮眼(已廢標):1.03 億元中標 11 臺聯影 uCT 960+(320 排 CT),單臺 939 萬,比進口設備便宜 40%;再獲 13 臺 CT 訂單(含 1 臺 320 排和 12 臺 160 排),總金額近 1 億;磁共振設備也中標 5 臺,總價 5626 萬。
制圖:醫療器械創新網網
聯影在政府采購中所向披靡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憑借與國際品牌不相上下的設備參數在占評標體系 45% 的技術評分中占據優勢,同時精準把握海南、浙江等省份 "優先采購國產" 的政策導向,再輔以同配置設備僅為進口產品一半的極致價格優勢,形成了 "技術 + 政策 + 成本" 的三重護城河。
盡管中標不斷,但聯影的崛起之路也并非一番坦途,其2024 年交出的成績單就稍顯遜色,據業績快報顯示,聯影醫療在2024年的營業收入達到了103億元人民幣,與上一年的114.1億元人民幣相比,下降了9.73%,實現歸母凈利潤12.62億元,同比下降36.08%;實現扣非凈利潤10.10億元,同比下降39.32%。
圖片來源:聯影財報
這是聯影上市以來首次凈利潤下滑,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對于營收凈利雙雙下滑,聯影醫療解釋稱,受國內設備更新政策落地節奏對市場的影響,行業規模較上年同期有較大收縮,國內收入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其次,公司部分高端新產品的市場導入期較長,對業績貢獻尚需時間;
此外,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以及業務拓展,研發費用和銷售費用同比有所上升。
圖片來源:深圳商報
不過,聯影的海外市場倒是爭氣:2024 年上半年國際收入 9.33 億,同比漲了 30%,占總營收近 18%。但畢竟國內市場仍是 “主心骨”,一旦國內需求疲軟,整體業績就跟著受牽連。2025年至今,聯影中標大單不斷,是否能讓它在今年重新交出完美答卷?
合規翻車、巨頭反撲、同行內卷:
聯影的 “三重暴擊”
2025 年,醫療設備更新改造政策開始加速落地,全國已批項目金額超 800 億,CT、磁共振成了采購 “香餑餑”。但聯影面臨的挑戰同樣嚴峻。
2025 年 2 月,海南 1.03 億 CT 訂單突然“黃了”。因供應商質疑采購流程中存在評分標準不透明、技術參數響應失實等問題,海南省財政廳最終裁定廢標。這一事件給聯影敲響了警鐘:政策紅利下的競爭,不僅要拼產品,還得嚴守合規紅線。

此外外資巨頭的“反擊”也給聯影帶來了不小的壓力:GE、西門子在高端市場仍占優勢,比如北大第一醫院 1.12 億采購項目,幾乎被它們 “包圓”;
國產同行崛起:邁瑞在超聲領域發力,東軟、新華醫療也在 CT 市場分蛋糕。貴州 1.75 億 CT 集采中,聯影只拿到部分訂單。
面對困局,聯影正以 "雙輪驅動" 戰略破局。在技術攻堅方面,企業持續加大 5.0T 磁共振、光子計數 CT 等前沿領域研發投入,力求突破 "卡脖子" 技術瓶頸。
在全球化布局中,東南亞與中東市場通過性價比策略快速滲透,歐美高端市場則以創新產品試探準入。數據顯示,2024 年聯影國際訂單量持續攀升,服務網絡已覆蓋全球 30 多個國家。這種技術深耕與市場拓展并重的策略,正在重塑中國醫療設備企業的全球競爭力格局。
聯影的故事,是國產醫療器械崛起的縮影。從河北基層醫院的 CT 裝機到海南政策紅利的爭奪,從財報下滑的陣痛到國際市場的突破,聯影既吃到了政策的甜頭,也嘗到了市場競爭的苦頭。
未來,隨著設備更新政策持續推進(預計 2027 年市場超千億),聯影需要在合規、創新、成本之間找到平衡。面對GE、西門子的技術壁壘和國產同行的 “內卷”,唯有深挖臨床需求、強化產學研合作,才能在這場千億級市場的爭奪戰中笑到最后。
黃金十年,機遇與挑戰并存。聯影的下一步棋,或將決定中國影像設備行業的未來格局。對此,醫療器械創新網網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