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凌晨有博主發帖,上海十院和同濟醫院開始裁員了,行政和后勤成了優化重點!
網友爆料截圖
上海十院、同濟醫院等三甲醫院突然“揮刀”,向行政后勤崗開火,總結下來就是:
1、合同到期不續簽:部分行政員工直接“畢業”,有的調崗后績效腰斬;
2、院長秘書被分流:連院長身邊人都被安排到導診臺,行政崗人人自危;
3、后勤人數“砍三成”:醫院床位、醫護在增長,但后勤編制縮減到原來的1/3甚至一半。
本次裁員大刀一砍,從此這醫院的行政后勤就不香了!?
其實,行政后勤人員在醫院體制內的占比問題本就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網絡上至今仍有很多醫生反映自家醫院在臨床、行政后勤崗位人員配置問題的帖子,此類帖文中,諸如“坐標中醫院,醫療工作者800多人,后勤2200多”“700人的縣城醫院,醫護300人”“臨床和行政人數幾乎對半開”等言論比比皆是。
不少發言者都表示醫院行政后勤人員比臨床醫生多,而且工作強度低、收入高、晉升快,讓醫生羨慕死了。
這次上海打響“瘦身計劃”第一槍。此消息一經發布,便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醫療圈內爆炸開來,瞬間引發兩極爭議。
有醫生拍手叫好:"早該治治那些喝茶看報的關系戶!"
可也有被裁的行政人員委屈巴巴說:"疫情期間我們搬運防疫物資到凌晨,現在說裁就裁?"
更耐人尋味的是,某醫院工會主席悄悄透露:"裁行政只是開始,下一步可能要動真格重組科室...."
想必,后續伴隨更多信息的釋出,醫療圈且得喧鬧一陣。
但本次對后勤行政人員“開刀”其實早就有跡可循。
事實上,國家衛健委在去年9月份就曾經對于縮減醫院后勤的提案進行了回復。
回復表明,要優化醫院內醫務人員的結構比例,壓縮行政、后勤、輔助等人員,把編制傾斜給醫護人員,尤其是兒科崗;
本次事件的發生究其原因:一是為了緩解目前后勤“負重前行”的現狀,二是三明醫改開始“動真格的”了。
三明醫改的541政策,即醫生工資占50%,護士等工資占40%,行政后勤崗工資不超過10%;
政策中明確規定:行政后勤年薪不得超過醫院總盤子10%!算筆狠賬,一個三甲醫院如果年支出10億,行政后勤崗只能分到1億。但現實是有幾家醫院的賬是如此落實的呢?
目前醫院里最累的是醫護人員,而最焦慮的除了人人自危的行政后勤崗以外,就該屬財務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