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2024年,整體醫療器械市場經歷了一段“蟄伏期”,受多重因素影響,國內高端醫療設備廠商普遍出現階段性業績承壓的難題。過去一年,國內醫療器械行業整體都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壓力,醫院端招采量急劇萎縮,廠家端營收普遍劇烈波動。
作為內窺鏡領域中重要組成部分的軟鏡,據統計2024年消化道內鏡能夠占整體軟鏡市場規模的 80% 左右,支氣管鏡、鼻咽喉鏡等呼吸內鏡分別排名第二、第三。通過2024最新數據,雖然整體械企增長態勢疲軟,但不難發現在我國軟鏡市場,仍然有國產設備企業市場占比維持“穩中有升”,這種“逆勢前行”在眾國際品牌環伺之下,更顯難能可貴。
在軟鏡市場,2024全年消化內鏡+呼吸內鏡中標品牌市場占比形成了新的市場格局,其中奧林巴斯以49.56%占比遙遙領先,在國內企業中,開立醫療以10.36%市場份額領跑國產品牌。
圖表1 ??2024年消化內鏡+呼吸內鏡各品牌市場占比

而占據軟鏡80%市場的消化內鏡,更成為眾多品牌的“兵家必爭之地”。2024年奧林巴斯在消化內鏡地位依舊無人撼動,以46.16%市場占比遙居第一,富士、開立、澳華、賓得分別占據19.03%、14.94%、10.73%、5.17%的市場份額。但值得關注的是,在二級及以下醫院消化內鏡采購中,開立醫療市場占比成功超越富士攀升至第二,此外,開立消化內鏡主機的裝機臺數也是首次超過富士,位列裝機總數第二名,讓我國國產品牌在消化內鏡賽道領域“再下一城”,這一增勢,讓我們對未來國產品牌發展空間懷有更多期待。

圖表3 ?2024年消化內鏡高中低端市場各品牌占比

總體而言,2024年我國軟鏡市場在細分市場,尤其是消化內鏡領域呈現穩中有進態勢。奧林巴斯作為全球內鏡品牌的領軍者,常年占據中國軟鏡市場榜首,但通過數據不難發現,自2019年以來其市場份額正不斷受到沖擊。而我國國產品牌開立、澳華等企業發展極為迅速,在市場中逐漸占據一定份額,部分國產品牌的產品性能和質量不斷提升,在高端軟鏡市場也開始嶄露頭角,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國產替代。
業內專家、各份企業財報,各個數據維度及聲音似乎都在述說著2024年醫療器械企業所面對的挑戰有多“嚴酷”。最新數據顯示,相較23年,24年醫院總體招標采購總金額下滑20%左右。
需求被抑制的原因與一系列利好政策實施延遲、集中采購、宏觀經濟挑戰等因素息息相關。以舊換新對于醫院有相當的促進作用,尤其對于中基層公立醫院和資金短缺的醫院。然而設備更新的主要挑戰在于,這些政策以及配套資金在醫院端落地尚需充分準備。一方面,各地在承接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等政策性資金時,需要經歷多方審批,避免項目“帶病”上馬;另一方面,醫院也需要對現有設備做系統性評估,以便明確更新、改造、維修等方面的重點和優先級。因此,政策紅利在2024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仍處于“發酵”階段,尚未在市場端形成真正的大規模爆發。
開立醫療也曾在去年10月末表示,從市場角度看,超聲、內鏡的診療需求并沒有減少,醫院采購放緩是短期現象,隨著設備更新政策逐漸落地,以及醫院采購回歸常態化,公司預計未來各項業務將明顯好轉。同時,開立醫療強調稱:“自9月份以來,我們看到醫療設備更新政策的相關資金已經陸續下發,部分地方的項目已開始實施,預計第四季度會加快落地設備更新政策將有助于促進終端醫院采購恢復正常,過去壓抑已久的需求將逐漸得到釋放,我們看好未來的市場復蘇。”
2024 年,中國內窺鏡領域的投融資活躍,部分軟鏡企業如瑞派醫療、靈眸醫療、宏濟醫療等均完成了新一輪融資,甚至部分企業完成連續兩輪融資,這表明資本市場對軟鏡行業的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將為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此外,隨著消化道早癌篩查的普及和內窺鏡新術式的開展,未來國內軟性內鏡市場在AI等技術加持下,有望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其中,開立醫療表示,其設備+AI戰略正按計劃推進,將加強對消化道及呼吸道的持續創新,持續推動產品向高端化、專科化路線,據悉其將于2025年第一季度推出新款內鏡。除此之外,開立醫療未來還將橫向拓展產品線,做技術門檻高,潛力大的新產品線,公司近年來還不斷加大對獸用內窺鏡的開發。
當時間來到2025年,新近披露的行業數據以及各地醫療機構招投標工作的陸續恢復均表明,醫療設備市場已出現回暖信號。截至1月5日,我國醫療領域設備更新招標公告已披露的預算總金額達80億元,上周累計共有超7.37億元的設備更新項目開始招標。其中采購頻率最高的五類產品分別是:超聲、CT、MR、DR和消化道內鏡。
多家藥械企業歲末年初接受機構調研時均表示,對2025年國內市場復蘇持樂觀態度。我們也期待眾多國產醫械企業能在新政策、新產品趨勢推動下,振翅高飛!
聲明:本文僅作信息傳遞之目的,僅供參考。本文不對投資及治療構成任何建議,請謹慎甄別。如涉及醫療器械創新網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為保障雙方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處理。如有平臺轉載本篇文章,須自行對該篇文章負責,醫療器械創新網網不對轉載引起的二次傳播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