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怡和嘉業創始人莊志的交流中,“慢慢”成為了一個高頻詞。
“慢慢地去豐富了解醫療知識”“慢慢地公司市場盈利在改善”“慢慢地公司增加客戶數量,讓市場知道我們”……仿佛莊志前20年的創業生涯,僅憑一個“慢慢”就可以概況。
這位60億市值上市公司的掌舵人,花費了大約9年時光,“立住”了中國首個國產呼吸機品牌,又花費了大約9年時光,讓全球呼吸健康領域都看到了這個中國呼吸機品牌。

▲怡和嘉業創始人莊志
“如果沒有一些特別的因素的話,你只能慢慢地增長。”
而如今,在莊志的執掌下,怡和嘉業已在慢慢成長中,不經意間變為中國家用無創呼吸機及通氣面罩的龍頭企業。當國內掀起出海潮時,怡和嘉業在全球市場的銷售市占率已排名行業前二。
不疾不徐,但目標始終堅定。這是怡和嘉業的故事,更是怡和嘉業背后莊志的故事。
怡和嘉業的開始,沒有宏大且完美的敘事、沒有填補國產空白的壯志、沒有毒辣的前瞻性眼光,更沒有鮮花和掌聲。
有的只是一位云南少年的“誤打誤撞”與“敢拼敢闖”。
1988年,莊志作為昆明市高考狀元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專業,“自覺在物理上沒什么天賦”的他入校后選擇轉入科技情報專業,開始了計算機領域的學習。本科畢業后,莊志進入北京新興生物醫學工程研究發展中心,也是在這份工作中,莊志作為多導睡眠監測儀項目的系統工程師,迎來了在醫療器械行業的跨界初體驗。
上世紀末,我國計算機行業蓬勃發展,本著“計算機更好就業”的想法,莊志進入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讀研,畢業后順利通過了華為的面試,也拿到了法國游戲公司育碧(Ubi soft)的offer。
“但當時我最想去的公司是暴雪,如果暴雪招我,我就去,那我博士也不讀了,業也不創了。”談及年少的期待,莊志依舊眼中有光,“可惜暴雪當年沒在中國招聘,這讓我很沮喪。而且讀完計算機以后,覺得計算機的本質還是工具。當然,繼續做工具也不錯,但還是覺得進入一個能用工具創造成果的領域可能會更好。”
在這樣模糊的想法支撐下,1999年,莊志開始在清華大學攻讀生物醫學工程博士。
“讀博的過程中慢慢堅定了我的想法,相比于計算機,好像醫療行業做的事情確實更能摸得著一點。”
2001年,在人生的岔路口上,正在讀博的莊志創立怡和嘉業技術研究中心,這也是怡和嘉業的前身。而公司推出的第一款產品,正是改良后的多導睡眠監測儀。之后,面對國產品牌缺位的行業現實,怡和嘉業又開始主攻國產家用呼吸機賽道。
“嚴格意義上,我們做出了第一個國產家用呼吸機品牌。”分享至此,莊志語氣堅定,“二十幾年前,其實有國產的呼吸機,但沒有人希望被稱作國產呼吸機。引進外資也好、貼牌也好,都希望別人以為自己是美國呼吸機,怡和嘉業是第一個明確讓市場知道我們是做中國國產呼吸機品牌的企業。”
“前三年肯定主要還是活下去,甚至前五年、前十年的主要目標都是活下去。”莊志回憶稱,“曾經有一段時間,公司整個初創團隊是不拿工資或者少拿錢的。”
而與一般恢宏的創業故事不同,怡和嘉業并沒有迎來什么轉機,也沒有什么貴人相助。按照莊志的回憶,公司只是在“慢慢”變好,慢慢地改善銷售情況、慢慢地開始能夠正常盈利。
到現在,怡和嘉業早已成為橫跨無創呼吸機、通氣面罩、睡眠監測儀、高流量濕化氧療儀、制氧機的龍頭企業。誤打誤撞間,莊志當年從計算機領域橫跨向醫療行業的決定,結成了今天的怡和嘉業。
“很多時候,急功近利也未必會有結果。我們做好自己的事,守住了公司,也守住了第一個國產家用呼吸機的品牌。”莊志稱。
怡和嘉業不僅是第一個國產家用呼吸機品牌,也是第一個出海的國產家用呼吸機品牌。
2007年,公司以象征“智慧呼吸”的“瑞邁特”為品牌的GI系列單水平無創呼吸機研發成功。2008年,怡和嘉業旗下呼吸機產品順利取得歐盟CE認證,由此開啟“出海”之旅。
“歐美主流市場對產品要求很高,更看重產品的性能、價格、質量,也就是產品力。而且品牌忠誠度也很高,不會輕易地用一個國外品牌。即使我們的產品所有都合格,但要獲取這些市場的信任肯定是需要時間的。”
對此,怡和嘉業繼續“慢慢”下苦功——頻繁會見主要意向客戶,刷出“存在感”;邀請客戶測試機器,及時改進現有問題,建立“信任感”;小部分投入試用,繼續持續、及時地解決問題,通過數年積累慢慢形成出海的規模效應。
在莊志看來,國產醫械出海,唯“慢”不破。“很多時候不能過于注重沉沒成本或者收益。如果只是為了好賣,就把價格壓下去,長遠來看沒什么用。其實只要回報能夠支撐把這個事情做下去,就可以了,確實需要有耐心、持續不斷地堅持,才可能擠進主流市場。”
正當怡和嘉業出海“慢慢”步入正軌時,2013年,公司又被卷入到一場專利戰的漩渦中。
2013年春天,國際呼吸機巨頭R公司在美國正式對怡和嘉業提起了ITC337專利訴訟。這起訴訟由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具有單邊制裁與貿易保護主義性質的“337調查”而起,指控怡和嘉業出口產品侵犯了相關企業專利。
怡和嘉業也因此陷入了創業以來的最大危機。莊志戲稱,“仿佛進入到新一輪創業周期”。
2016年,怡和嘉業再次受到ITC及競爭對手的專利挑戰。彼時,莊志也與創始團隊產生了創業以來最大的分歧。“不僅是資金方面的壓力,團隊內部對于接著打官司也十分疲憊,這種疲憊感對大家的心智精力造成了一定影響。”莊志稱,“當時所有人都覺得應該放棄。”
面對動輒幾千萬的訴訟費用、看不到頭的訴訟時期以及決策意見不一的團隊內部,莊志也沒有萬全的把握。
“但我堅持我的判斷,最后肯定是要和解。”莊志語氣堅定,“對于大多數中國企業而言,出海本就是一個機遇與風險并存的事情。”
正如莊志的預計,2017年1月,雙方最終達成全球和解協議,五年內互相不得提出包括專利訴訟、專利無效和專利異議等專利挑戰。
正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在長期堅持與沖出重圍以后,“運氣”也在不經意間悄然而至。
2021年6月,另一家跨國醫療器械巨頭主動召回300萬至400萬臺呼吸機。此后,該巨頭多次深陷“召回風波”,多款產品以退市收尾,留下了可觀的市場空間。
“這給了全球所有呼吸機品牌一個機會,但實際抓住了這個機會的很少,怡和嘉業有幸抓住了這個機會。”莊志稱。
至今,怡和嘉業足跡已覆蓋亞洲、歐洲、北美、南美、非洲、大洋洲等百余個國家和地區。據弗若斯特沙利文 2023年7月數據統計披露,2022年,怡和嘉業家用無創呼吸機在全球市占率躍居第二。今年9月,怡和嘉業法國子公司順利開業,中國國產呼吸機品牌龍頭出海更深一步。
即便銷售市占率已經排名全球第二、部分產品遠銷全球多個國家,當你向莊志問及對怡和嘉業還有什么期許,他依然會回答,希望怡和嘉業能在中國醫療甚至全球醫療版圖上“留下一個歷史性的印記”。
實際上,作為第一家公開提出做國產呼吸機品牌的企業,第一家出海并且獲得成功的中國呼吸機品牌,第一家成功應對并贏得美國“337調查”的中國醫療器械企業……怡和嘉業已然足以被寫入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史。
但對于以上既已取得的行業歷史地位,莊志表示,“還不夠,我覺得。對于未來,希望能夠成為全球呼吸健康管理的首選平臺。”
在莊志看來,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及通過微創新給用戶帶來全新的體驗,可能會產生更大的意義,“生物醫療行業模式的改變是確定的,不確定的只是以什么模式發生改變。我們作為企業,需要參與到行業的變革中來,甚至希望有朝一日我們自己能夠主導變革。”
2015年,怡和嘉業在國內率先建立了“呼吸數據管理云平臺”,打通聯動起醫院、家庭兩個使用場景。近年來,圍繞“平臺”與數字化建設,也逐步搭建起呼吸健康慢病管理領域“硬件+軟件+服務”的“三位一體”生態體系。
“‘平臺’是一個能夠改變行業的東西,就像京東、天貓實際上是改變商品的零售。”莊志對怡和嘉業的期待同樣如此,希望在產品和技術的基礎上,借助“平臺”形成“生態”,改變呼吸慢病管理現有的診療流程。“現在可以很自信地說,怡和嘉業的產品質量、性能都已不輸國外大牌,但我們希望去做更多。”
回顧怡和嘉業20余年的發展史,無論是出海、上市還是數字化“平臺”的建設、“生態”的搭建,都不是“急功近利”的選擇,而是在成本可控的范圍內大膽“試錯”地積極嘗試。這也是作為創始人、浸染了怡和嘉業醫療器械創新網的莊志,在二十余年間的真實寫照——不疾不徐,但目標始終堅定。
“還是希望能夠多為行業做貢獻,通過我們的努力,幫助后續的同行者做成一些他們想做的事情,幫助醫生與患者實現一些他們想做但還沒能實現的事情,也讓大家提到家用呼吸機能想起瑞邁特,應該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