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矩正醫療宣布完成數千萬元的Pre-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荷塘創投基金領投,老股東泰煜投資跟投。據悉,本輪融資資金將用于支持公司自然血管支架系列產品的臨床驗證,其中冠脈自然血管支架將在近期開啟臨床試驗,同時矩正醫療將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圍繞臨床血管疾病治療需求推出更多的原創器械。
今年9月,矩正醫療與賽諾神暢就旗下血管封堵器產品及血管介入業務達成戰略合作,進一步加速產品轉化及完善業務布局。自2021年成立以來,矩正醫療發展迅速,以“2022第五屆中國醫療器械創新網創業大賽大灣區專場賽第一名”、“血管創新論壇VINNOVA 2023創新大賽第一名”等多項殊榮強勢亮相血管介入市場。
在醫療領域投資愈發謹慎的兩年間,繼2022年初拿下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后,矩正醫療再獲知名機構注資。同時,公司的多條產品線正在快速推進中,核心產品血管封堵器已完成全部臨床入組,自然血管支架產品即將進入臨床驗證階段。
站在科學家的肩膀上,尋找創新技術的臨床應用市場
醫研產協同,是醫療器械創新網的重要路徑。原始創新來源于科學家,他們的基礎研究扎實,但缺乏成功轉化經驗;器械創新需求來源于臨床,且應用市場也在臨床。
作為連接創新的源頭與應用的終端,矩正醫療的創始人季培紅對公司的定位有明確的認知:“我們在打造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平臺,不僅需要將先進技術與臨床需求相匹配,還需提供科學的轉化路徑、整合轉化資源、提供產業化支撐。真正的技術創新都來自科學家,我們希望幫助他們找到創新技術在臨床的有效應用,跨越從科研到產業化的‘死亡谷’。”
這樣的發展理念,伴隨著創始人的學習、工作經歷逐步成形。
材料學背景的他,師承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 Fellow、連續三次擔任國家973計劃生物材料首席科學家顧忠偉,并與多位材料學大咖建立了聯系。顧忠偉教授致力于生物醫用高分子、納米生物材料、藥物/生物活性物質控釋系統、組織工程及生物3D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及技術創新,先后主持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863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等國家科技項目等,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SCI學術論文40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0余項,建成迄今唯一的國家生物醫用材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多次參與討論并撰寫我國生物材料發展規劃和建議。
在早期隨顧忠偉教授等多位科學家開展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季培紅切身體會到科學家們在基礎研究及技術創新領域積累頗深,很多成果都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但彼時科研成果轉化的路徑并不成熟,一些企業還沒有從技術源頭深挖的意識,同時存在轉化需求不精準、轉化資源配置不到位等問題。這導致很多領先的科技創新都仍停留在實驗室中,沒有得到有效的應用。
為探尋科研成果落地的路徑,季培紅曾參與多家企業的創辦。從2012年到2021年的十年間,他先后作為多家醫療器械企業的研發負責人,推動企業及其核心產品實現從0到1的突破與發展。“醫療器械更多是應用創新。在醫療器械發展初期,企業完成幾項工藝的突破便能得到很好的成長。但隨著產業發展,競爭加劇并快速同質化,企業想要脫穎而出,需在核心科技及基礎研究中尋找答案。”
材料學研究領域深耕多年、產業洞察力及科研、臨床資源是矩正醫療團隊整裝出發的底氣。在熟悉的血管介入市場,矩正醫療堅持將“好想法”、“硬科技”與“剛需求”三者結合,與多名科學家緊密合作,帶著臨床需求關注前沿技術創新,根據臨床應用情況及時改進技術、調整設計,形成一套可落地的解決方案。
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學思在材料學與再生醫學領域深耕多年,長期關注基礎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他提到:“矩正醫療團隊從醫用材料出發,探索創新技術在血管介入治療中的應用,并成功轉化為產品,為廣大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
如何做好技術轉化的平臺服務工作,考驗著矩正醫療團隊的專業性。矩正醫療團隊成員擁有醫學、機械、材料等多元化的背景,其中研發人員超半數,且產業化經驗豐富。團隊突出敢于創新理念,認為技術和經驗固然重要,“敢想敢做”的精神同樣關鍵,特別是要去挖掘前沿技術及應用創新。公司會提供員工足夠的發展空間及系統性的培訓管理,“成員的一個小想法也可以給產品的臨床應用帶來改進”。
中國生物材料學會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化工大學副校長甘志華教授對矩正醫療在產學研方向的投入表示了高度肯定:“矩正致力于將國家在基礎研究方向的投入往產業化方向進行轉化,不僅符合了國家的需求,也滿足了科學家希望科研成果進一步造福人類的初心。”
在全球率先將光交聯技術用于冠脈治療,產品即將開展臨床試驗
正是在內外人才加持下,矩正醫療推出了冠脈、神經、外周自然血管支架系列產品。并率先捕捉到光激活材料及光交聯技術在非血管治療領域的創新應用、臨床血管介入治療對介入無植入的需求,牽頭開展了自然血管支架的研發。
以冠脈應用為例,自然血管支架在治療過程中可通過球囊擴張將一種光敏材料輸送至冠脈血管壁,隨后利用激光激活光敏材料,可使血管壁上的膠原蛋白交聯,在冠脈內形成一個天然的支架結構,避免再狹窄,最后撤出球囊,不在冠脈內留下任何異物。通過冠脈自然血管支架治療,不僅可提高血管再通的效率及有效性,降低血栓、再狹窄風險,減少患者損傷,而且并未改變現有球囊治療的操作流程,醫生學習曲線短。
2022年中國大陸PCI手術量近130萬例,其中藥物涂層球囊的使用量逐年上升,在2022年占比17.6%。矩正醫療介紹,目前臨床上患者通過球囊治療后可能出現血管回彈,需要二次治療放入支架,但經冠脈支架治療又會在人體內植入異物,長期下來存在血栓等風險。可吸收支架雖強調治療無痕,但產品規格有限,且支架降解與血管重塑周期難以匹配。自然血管支架可通過全新的治療手段取代藥物球囊及部分金屬支架的應用,實現真正的“介入無植入”。
陳學思院士對矩正醫療的自然血管支架產品表示了高度肯定,他提到其打破了現有的技術思路,開拓了一個全新的研發路徑。
本輪融資領投方荷塘創投也提到:“冠狀動脈狹窄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缺少真正創新的治療產品,現有的支架和球囊在臨床上都還有一定的使用受限,矩正醫療正在臨床的冠脈自然血管支架在全球率先將光化學反應應用到冠脈狹窄的治療中,這樣一個創新性、有一定革命性的產品讓我們非常的期待。”
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全球僅一家美國企業Alucent Biomedical在開發自然血管支架,用于治療外周動脈疾病,國內暫無同類產品。矩正醫療的冠脈自然血管支架及顱內自然血管支架具有全球首創性,前者將在近期開展臨床試驗。
突破性創新+快速落地戰略,公司旗下多款產品預計將在明年拿證
在集采、DRG政策推動下,血管介入已不再支持大單品撐起百億市場的邏輯,同時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初創企業在技術創新的同時,還要滿足自我造血,以支撐長期發展。
因此,在血管介入領域,矩正醫療采取的是“突破性創新+快速落地產品”的經營策略。突破性創新產品的臨床驗證周期較長,是公司設定的長期發展目標,而在實現的過程中還需要有一些能快速落地的產品,不僅能幫助公司盡快實現自負盈虧,還能讓團隊快速成長起來,進化成一支服務產品發展全流程的專業隊伍。
自然血管支架系列產品是矩正醫療重點發展的“突破性創新產品”,實現了原材料、治療原理上的創新。而血管封堵器則傾向于“快速落地”。
矩正醫療團隊認為:“快速落地并不表示可以兩手一攤不作為。”血管封堵器領域雖已有數家參與者(以國外廠家為主),基于腔外封堵的血管封堵器具有很高的安全性。然而目前市場封堵件的材料特性,不能對血管穿刺口形成很好的壓迫,限制了在8F及以上穿刺口的使用。
矩正醫療的血管封堵器可控制封堵件徑向膨脹或軸向膨脹,提高封堵止血的可控性及效果,且操作簡單快速。目前產品已完成臨床入組,實現穿刺點術后即刻血管通暢,無血腫≥10cm、活動性出血、假性動脈瘤等并發癥,提高了血管封堵的安全有效性。預計將于明年拿證,實現快速落地。
本輪融資結束后,在產品層面,矩正醫療將依托公司的底層材料技術平臺及科研成果資源,獨立開發或合作轉化更多臨床所需的創新產品,目前特殊功能球囊、特殊功能導管等產品都在快速推進中,多款產品預計將在明年拿證;在團隊層面,公司將持續擴充研發、生產、市場化隊伍,強化產品發展全鏈條服務能力。此外,公司將逐步開展在海外的臨床及市場化。
關于本輪融資,荷塘創投提到:“矩正醫療的創始人及研發團隊在生物材料和光化學方面具有深厚的技術基礎,同時在球囊等創新心腦血管介入產品的研發生產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團隊成員在之前的職業經歷中主導過多項創新醫療器械的選擇和開發,矩正醫療整個團隊的判斷力、執行力也讓我們非常認可。本輪融資完成后,我們會推進矩正醫療現有產品血管封堵器、特殊功能球囊等在臨床的推廣以及跟產業的合作,同時我們也會積極推進矩正醫療的冠脈自然血管支架在海外的臨床推廣和取證應用。”
泰煜投資創始合伙人紀添榮博士認為:“中國心血管患者眾多,存在巨大未滿足臨床需求。矩正醫療團隊從上游生物醫用材料入手,從解決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出發,在競爭激烈心血管介入賽道尋找創新的機會。核心產品自然血管支架提供了一種更自然、更有效的方法建立和維護血管通暢,與傳統支架和藥物球囊等治療方法相比,更符合‘介入無植入’的理念。期待這樣充滿創新和臨床價值的產品能夠盡快上市,造福更多患者。”
*?參考資料:《2022年中國大陸冠心病介入手術近130萬例,藥球用量增長迅猛》——《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