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化率僅10%的神經介入市場,開始進入常態化帶量采購!
就在今日(10月18日),江蘇省醫保局發布了《關于開展省第九輪高值醫用耗材帶量采購數據調研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明確,針對神經介入支撐輔助導管(中間導管)、微導管(彈簧圈輸送)、顱內球囊擴張導管三類醫用耗材開展數據調研,本次調研數據將作為江蘇省第九輪醫用耗材帶量采購的依據,填報產品視為企業參與江蘇省第九輪耗材帶量采購申報。
也就是說,這三類醫用耗材開始納入帶量采購!
神經介入醫療器械可分為出血類、缺血類和通路類三種,根據應用場景不同而定。其中,神經介入支撐輔助導管(中間導管)和微導管(彈簧圈輸送)屬于通路類,顱內球囊擴張導管則屬于出血類。
目前我國神經介入器械市場主要由美敦力、史塞克、microvention和強生等外資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國產化率僅約為10%。即使是競爭激烈的通路類器械,國產化率也僅達到30%。
實際上,浙江省早在21年就已進行了帶量采購微導管的工作。
2021年9月,浙江省開展了神經介入專用微導管的帶量采購工作,并且進口與國產生產商均有中標。采購分為平臺在線與非平臺在線兩組。神經介入微導管分為1組與2組,1組為平臺內在線交易進口產品,2組為國產產品和非平臺內在線交易進口產品。采購結果降價溫和,但進口依然占據主要市場格局,采購量超過90%。這次浙江集采對整體市場格局影響溫和,降幅符合預期。
浙江省21年的微導管集采并未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主要原因是國產產品獲批相對較少,未對進口品牌造成沖擊。
但到了2022年,國產神經介入產品如微導管等開始迎來爆發期,僅25款神經介入產品在2021年獲批,而到了2022年已超過120款。
業內人士統計,在2022年神經介入領域獲批的產品中,球囊類占比20%、中間導管占比19%、微導管占比14%,共計63款通路產品占比52%。
這些產品包括取栓支架、抽吸導管、彈簧圈、微導管、中間導管、遠端通路導管和顱內球囊擴張導管等。競爭激烈且同質化嚴重。
(圖片來源:動脈網)
目前情況顯示,微導管已經“泛濫”,僅在2022年就有10款微導管獲得批準,總共獲批數量高達40款。這也意味著,江蘇省微導管等產品集采時,國產產品預計會更大規模地以量換價,極大地挑戰跨國醫療器械企業的市場份額。
實際上,帶量采購已經在神經介入市場中覆蓋了通路類、缺血類和出血類三大領域。在出血類產品中,動脈瘤的神經介入治療主要使用彈簧圈和密網支架。但是無論是國產化率只有13%左右的彈簧圈,還是被納入“創新醫療器械”范疇的密網支架,都已被納入帶量采購的行列。
2021年8月20日,河北省醫療保障局啟動了神經介入產品彈簧圈(顱內)的帶量采購工作。采購規則分為A、B兩組競價。根據河北省醫療機構耗材使用習慣,采購量由高到低排序排名前4的企業列入A組,其他企業列入B組。組內根據降幅排序,最高降幅為第一名,以此類推。A、B組中選率均為70%。降幅最高的A組中選企業將獲得10%的采購量。
最終MicroVention、美敦力、史賽克、強生醫療、泰杰偉業和微創醫療成功中標。彈簧圈平均價格從1.2萬元下降至約640元左右,平均降幅達46.82%。
今年4月10日,河南省三級公立醫院耗材聯盟進行了6種神經介入類耗材的帶量采購。其中,作為目前國際上治療巨大復雜動脈瘤先進技術的密網支架,國內僅有6家企業的產品獲批。
而這其中微創神通的Tubridge為首個進入綠色通道的密網支架產品,艾柯醫療的Lattice“血流導向密網支架”,去年10月作為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均是創新醫療器械產品。
今年6月26日,北京市醫保局發布了《北京市醫療機構DRG付費和帶量采購聯動管理方案》(第2號),明確針對神經介入類等醫用耗材制定了DRG付費和帶量采購聯動管理方案。在北京本次集采中,包含神經介入2種耗材,分5組帶量談判。其中同樣包括血流導向密網支架,基準價155835元。
神經介入一直被視為血管介入后的“藍海市場”,但現在已全面進入常態化帶量采購時代。目前,整個醫療耗材領域都已實行“無耗材不集采”,這已成為大趨勢。當前醫療器械企業和經銷商很難找到某個賽道作為集采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