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企核心團隊必須為市值、盈利、業績表現負責,依靠講創新研發故事來獲得一輪又一輪融資,IPO成功后套現退出獲利的做法,逐漸行不通了
減持新規對醫藥行業影響深遠,A股近一半的醫藥企業實控人受到影響。
2023年8月27日,證監會發布消息,為進一步規范相關方減持行為,上市公司存在破發、破凈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凈利潤30%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公司股份。
據浙商證券統計,在A股醫藥行業,共209支個股滿足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公司股份的條件。華安證券的統計中,受影響的有237家。
以A股總共480多家醫藥企業的情況來看,此次受減持新規影響的公司占到了近一半。
加之證監會同日另一則消息宣布收緊IPO和再融資節奏,一名生物醫藥行業人士對《財經·大健康》直言,整體上會對資本在一級市場的投資策略與節奏產生一定影響。
在產業端,新規對生物制藥行業將帶來更加深遠的影響,游戲參與者們將更加重視營收、利潤等財務數據,而非只靠一個美好的創新故事打天下。
No.1
被打斷的減持
證監會8月27日減持新規后,A股醫藥公司大范圍受到影響。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5日,滬深兩市共有5048家上市公司,破發的上市公司共有806只,占全部滬深A股的比例為15.97%。
破發股集中在電子、醫藥生物、機械設備、計算機等行業。尤其是電子和醫藥生物,成為破發最集中的行業。
根據浙商證券的統計,參考8月28日收盤價,A股所有醫藥行業股,破發的個股共103支,破凈個股22支,近三年無分紅個股97支,近三年有分紅但累計分紅低于近三年均凈利潤30%的個股共41支。
其中,制藥、生物醫藥、器械行業,受減持新規限制的公司數量最多。
滿足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公司股份的醫藥股,分布情況是:
華安證券表示,受影響的公司包括通策醫療、聯影醫療、藍帆醫療、智飛生物、沃森生物、康希諾、義翹神州、百濟神州、天智航、九安醫療等多家企業。
《財經·大健康》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30日,至少有9家醫藥企業的控股股東、實控人,因新規宣布不得不提前終止減持計劃。
從事高端介入醫療器械的科創板公司賽諾醫療?,主營冠狀動脈支架系統和球囊擴張導管,2019年成功IPO。2021年、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公司連續虧損。
今年8月5日,賽諾醫療披露了實控人及一致行動人減持股份計劃,減持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不超過3%。
公司實控人董事長孫箭華表示,減持所得的資金,計劃全部無償提供給公司使用,使用期限不少于一年,以滿足公司生產經營所需,主要用于海外業務的拓展。
減持計劃至今,還不到一個月,賽諾醫療實控人及一致行動人尚未減持公司股份。但根據證監會減持新規,結合市場情況,8月底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一致行動人決定提前終止上述減持計劃。
在減持新規影響下,截至8月30日,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一致行動人提前終止減持計劃的醫藥公司還有翰宇藥業、富祥藥業、香雪制藥、康希諾、百奧泰、奧賽康、賽諾醫療和龍津藥業。
其中,翰宇藥業、富祥藥業在2021年尚可盈利,到了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兩家公司均虧損。
翰宇藥業的控股股東、實控人曾少貴,及一致行動人曾少強、曾少彬,今年2月發布過減持計劃。4月至8月,三人接連減持,直到證監會減持新規打斷了減持計劃。原本三人計劃減持的比例,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2%,截至8月30日,減持了1.08%,未減持部分不再減持。
富祥藥業的控股股東、董事長包建華,今年已減持套現9290萬元,8月29日表示提前終止減持計劃。
康希諾、百奧泰、奧賽康、賽諾醫療和龍津藥業已經披露了減持計劃,還未發生實際減持。
No.2
今年已減持套現超30億元
今年以來,8個月的時間里,醫藥行業已有至少96家企業發生過管理層減持,減持金額合計36.8億元。
其中,12家公司減持金額過億;30家減持金額超過千萬元;25家在百萬級。
回顧以往,不乏藥企實控人及配偶、一致行動人等,在企業盈利能力縮減、業績下降的情況下,分別進行減持操作。
以萬得平臺的統計來看,今年減持套現金額最高的公司是海思科。
今年6月13日,從事新藥研發及產銷的上市公司海思科披露,公司控股股東王俊民的配偶申萍累計減持664.5萬股。以減持均價每股24.94元計算,申萍套現約1.66億元。
而且,申萍仍有減持計劃,6月完成減持后,她馬上開啟了新的減持計劃,這次計劃減持不超過330萬股。
這已經不是海思科股東們的第一次減持套現。
4月,海思科另一位控股股東鄭偉,連續2個交易日進行減持,套現2.35億元。5月5日至5月9日,鄭偉又減持,套現約1.52億元。
鄭偉的一致行動人郝聰梅,在2月下旬進行了一輪減持,以當時股價粗略估算,套現約為8260萬元。
另一位控股股東及實控人范秀蓮,也有減持計劃。范秀蓮的持股占公司總股本20.06%,今年6月公司披露,范計劃六個月內進行減持,減持比例合計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以8月30日收盤價每股21.41元粗略估算,套現將超過2億元。
海思科披露,范秀蓮、申萍的減持計劃是為償還借款,降低公司股票質押率。
在公司實控人、股東們連續減持套現的當口,今年4月,海思科披露了2022年業績,營收30.15億元,同比增長8.73%;凈利潤為2.77億元,較上年下降19.72%。
今年管理層減持金額排在第二的是連鎖藥店一心堂。董事劉瓊,今年減持金額達到3.18億元。
在減持新規之下,8月30日一心堂披露,包括劉瓊在內,公司實控人、董事、副總裁、財務負責人等7人承諾接下來六個月內不減持公司股票。這些董事及高管,合計持股占一心堂總股本的42.11%。
No.3
近五年
智飛生物、沃森生物減持最多
將時間再放長,回顧過往5年,醫藥行業管理層減持更為常見。共有86家公司減持金額過億,其中,15家公司減持金額超過了10億元。
排在頭兩位的均為疫苗企業。智飛生物近五年的減持,集中在控股股東、實控人蔣仁生,以及副總裁蔣喜生。
蔣仁生最近一次減持發生在2022年3月,彼時該公司的新冠疫苗獲批附條件上市,股價在80元左右。今年起公司股價一路震蕩下跌,8月30日,收盤價每股45.1元。
相比之下,沃森生物近五年的管理層減持,人員更多,至少有9位減持過。這間公司股權較為分散,沒有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
沃森生物高管最近的減持發生在今年1月,有4位進行過減持,包括董事、?總裁姜潤生,營銷總監姚偉,財務總監周華,生產總監施競。
No.4
IPO放緩
8月27日,證監會的減持新規中提到,從嚴控制其他上市公司股東減持總量,引導其根據市場形勢合理安排減持節奏;鼓勵控股股東、實控人及其他股東承諾不減持股份或者延長股份鎖定期。
同時,證監會正在抓緊修改《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提升規則效力層級,細化相關責任條款,加大對違規減持行為的打擊力度。
也就是說,藥企創始人及核心團隊,必須為自己創辦企業的市值、盈利、業績表現負責。那種依靠著講創新研發故事來獲得一輪又一輪融資,推向二級市場,在IPO成功后套現退出獲利的做法,逐漸行不通了。
況且,國內IPO的節奏正在收緊。
證監會在8月27日發布另一則消息顯示,根據近期市場情況,階段性收緊IPO節奏;對于存在破發、破凈、經營業績持續虧損、財務性投資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資,適當限制其融資間隔、融資規模,希望突出“扶優限劣”。
以往IPO暫停或放緩的時間段里,整體表現是:
其實今年以來,醫療行業的IPO數量已然減少。整個7月,A 股醫療行業一共有3 家成功IPO,分別是港通醫療、?國科恒泰和昊帆生物。
近一年來,國內醫療健康領域 IPO情況如下:
一名醫療領域投資人評價道,今后企業應做好成本控制,做出利潤,穩健經營,后市可期;至于IPO預期,要做好多方案的準備,短期機會少,并購擴張機會增加,方式也多元,小規模交易可能會多。
一名藥企高管直言,一批同行創業公司因為此前享受到了港股18A、科創板上市帶來的時代紅利,忽然之間企業價值飆升,“我們可能隨便一個企業也曾身價數百億,感覺自己很大了”。
“潮水退去后,這些創業者們應反思自己。”該人士認為,“實際上中國醫藥行業還沒有出現真正大而強的企業,對大部分創始人而言,路還是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