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儀器作為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在國民經濟和科技技術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行業規模的不斷發展,有不少儀器企業登陸A股市場。近日,儀器信息網通過整理國內40家儀器企業2022年年度的業績表現,發布了2022年國內上市儀器公司TOP40。其中,涉及醫療器械的企業有15家,分別為邁瑞醫療、聯影醫療、華大智造、理邦儀器等。
從各大儀器企業的業績規模上看,邁瑞醫療遙遙領先,營收突破300億元;規模在50-100億之間的共有3家,分別為聯影醫療、華大基因、科華生物;規模在20-50億之間的共有4家,分別為安圖生物、華大智造、海爾生物、美亞光電;規模在10-20億之間的共有2家,分別為麥克奧迪、理邦儀器;規模在10億以下的共有4家。
從業績增速看,這14家涉及醫療器械的企業均在2022年實現了業績增長。其中,增速最快的是科華生物,該公司在2022年實現了69.7億元的營收,較2021年的48.54億元增長了43.58%。
增速排名第二的海生生物則在2022年實現了28.64億元,較2021年的21.26億元增長了34.72%;而2022年總營收只有3.74億元的泰林生物,其增速卻排到了第三,該公司在2021年的營收為2.83億元。
此外,國產醫療器械老大哥邁瑞醫療在2022年以303.66億元的營收實現了20.17%的增長;而國產影像巨頭聯影醫療在2022年實現了92.38億元,較2021年的72.54億元增長了27.36%。
而在此之前,儀器信息網還發布了“2022年全球上市儀器公司營收TOP排行榜”。
縱觀國外儀器公司財報,排名第一的賽默飛2022年營收449.2億美元,丹納赫以314.7億位居第二,而排名第20位的日本電子JEOL2022年度收入為11.7億美元,合83.8億人民幣。
注:部分歐企、日企營收由2023年6月7日匯率換算得出,存在小范圍誤差。
反觀國內,只有舜宇光學、邁瑞醫療和聯影醫療三家營收超過國外的第20位。其中,舜宇光學主要從事光學及光學相關產品的設計、研發與銷售。
邁瑞醫療三大主營業務中,邁瑞醫療生命信息與支持業務實現營收134.01億元;體外診斷業務實現營收102.56億元;醫學影像業務實現營收64.64億元。儀器業務主要集中在IVD模塊內,以化學發光、生化、凝血、大布局血球等產品為主,總體占比依然不高。
而聯影醫療的核磁共振產品達到國產替代水平,因而在2022年的市場上大放異彩,但和實驗室分析儀器市場關聯度不大。
由此,無論是醫療器械類還是其他科學儀器,國內外目前的差距依然很大。
事實上,研究科學儀器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想要發展科學儀器,政策是首先需要關注的要素。
近兩年,“十四五”規劃文件牽引、地方政策支持、國產采購傾斜,支持國產儀器發展似乎已經成為政府、市場以及公眾的共識。2022上半年,中央及地方政府給國產儀器投入了更多關注,一方面體現在政策中鼓勵優先采購本國貨物,加強對進口產品采購的審核論證;另一方面各地也在積極謀劃布局高端儀器的研發制造,推進科學儀器國產化。
2022年5月,財政部發布《關于做好政府采購框架協議采購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值得注意的是,通知明確了采購進口儀器需核準。在進口產品管理方面,對檢測、實驗、醫療等專用儀器設備,確有采購進口產品需求的,采購方案中可以就相應的進口產品設置采購包,但第二階段采購人在采購入圍進口產品前,需按規定履行相關核準程序。
此外,廣東、浙江、安徽、湖北、四川等省份也早在2022年就先后發布相關政策,明確支持采購國產儀器。同時在支持加大研發方面,多個省市也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
以安徽省為例,其《安徽省實施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工作方案》明確提出要支撐高端儀器產業質量提升。具體來看,鼓勵開展儀器設備核心技術、核心算法攻關,推動色譜儀、質譜儀、掃描電子顯微鏡、磁共振波譜儀、比表面及孔徑分析儀、跨尺度微納形貌測量儀等通用儀器質量提升,逐步替代進口。
今年5月,國際管理咨詢公司羅蘭貝格發布的《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預計達9582億元人民幣,近7年復合增速約17.5%,已躍升為除美國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場。
報告顯示,在產業規模穩定高增長的同時,醫療器械產業集中度也不斷增強。2022年,中國醫療器械規模以上生產企業營業收入占全行業的比重已經超過60%。其中,上市醫療器械企業超過163家,該數字對比三年前幾乎翻倍。
近年來,部分省份(例如福建、陜西、廣東、浙江等)的白名單中可直接采購的進口醫療器械設備的品類被不斷限縮。例如,廣東省衛健委發布的《關于2021年省級衛生健康機構進口產品目錄清單的公示》,其中可采購進口醫療設備種類的數量從2019年的132種減少至46種。
而部分在白名單上的進口醫療設備,需滿足一定要求才可采購,進一步限制了對進口設備的采購。例如,四川省《省級2021-2022年政府采購進口產品清單論證意見公示(醫療衛生設備類)的通知》中明確,用于三級及以上手術、省級以上機構的科研業務等情況下,才允許采購進口產品。
而從市場來說,近年來外資醫療器械企業面臨從中央到地方的國產替代政策的浪潮,在公立醫療系統的銷售業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部分外資醫療器械制造商(特別是具有一定規模的跨國公司)也紛紛作出回應,加快了其產品國產化、本地化的布局,將其生產線搬至中國境內,使得其產品能夠取得“國械證”。
例如,在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行業中,外資傳統龍頭企業三巨頭“GPS”(即GE醫療、飛利浦醫療以及西門子醫療)均已布局了其本土化戰略。
在高值耗材行業中,外資巨頭美敦力除已設立上海、成都、常州生產基地外,在2022年首次宣布將核心業務制造投向中國,加大其心血管器械在中國的生產制造規模,并逐步實現覆蓋研發、生產、銷售、臨床培訓的完整本土價值鏈布局。
上述案例標志著外資領先醫療器械企業為了應對“國產替代”浪潮,已開始由初始的生產本土化,逐步轉型為生產、研發、供應鏈等多領域并行的本土化,并通過多層次、全方位的本土化/國產化,以保持在中國境內的市場份額優勢。
除上述已具有先發優勢的大型跨國企業外,相當數量的依靠進口產品銷售的中型外資醫療器械企業也開始謀求戰略轉型,積極在境內布局本地化生產。
事實上,對于本土國產醫療器械企業而言,國產替代浪潮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該政策趨勢為本土內資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可以在一定時期內促進內資企業的市占率提升;但是另一方面,醫療器械產品最終還是需要靠產品力說話,國產器械在利潤率最為豐厚的中高端市場是否有足夠的技術實力和競爭優勢,是否能夠往產業鏈上游延伸,使產業鏈安全可控,都是需要本土國產醫療器械企業回答的問題。
如果本土企業能夠在政策支持下,做好核心技術研發,向中高端市場和上游市場擴展,將實現一個真正的等級躍遷,參與到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競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