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進口設備之爭,正在駛入深水區。若只依靠政策扶持,國產替代之路似乎不會有想象的一帆風順。高端市場的較量,還要有更硬核的競爭力。
133家公立醫院,采購大型醫療設備
近期,多地公布二季度醫療設備采購信息。
8月17日,福建省衛健委公布《2022年第二季度福建省屬公立醫院醫療器械創新網購置信息》,將省屬公立醫院2022年第二季度X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裝置(CT)、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MRI)、800毫安以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DSA)、數字平板X線成像裝置(DR)、醫用超聲設備、生化分析儀、免疫分析儀等7種設備購置信息予以公布。
其中百萬以上的彩超、CT、DR等醫療設備,多為GPS等跨國影像巨頭提供。
此外,福建省衛健委還于近期發布了《乙類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配置許可證發放名單(2022年第2季度)》,批準7家公立醫療機構置乙類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其中,醫用直線加速器(LA)6臺,X線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儀(PET/CT)1臺,以及醫用磁共振成像系統(MRI)1臺。
河南省衛健委發布《關于同意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醫療機構配置乙類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的通知》,批準126家公立醫療機構配置乙類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其中,64排及以上X線計算機斷層掃描儀(CT)83臺,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統(MR)81臺,直線加速器(乙類)12臺,手術機器人2臺。
根據現行規定,醫療機構購置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須獲得《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配置許可證》。其中,甲類大型設備由國家衛計委審批,乙類大型設備由省級衛計部門審批。
2018年,國家更新《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配置許可管理目錄》,放開64排以下CT配置限制,將PET/CT從甲類設備調整為乙類設備,并將首次配置大型醫療器械納入甲類管理目錄的價格低限由500萬元人民幣上調至3000萬元。
2021年6月,國家衛健委發布《社會辦醫療機構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配置“證照分離”改革實施方案》,全國范圍內,社會辦醫療機構乙類大型醫療器械創新網配置許可實行告知承諾制,自由貿易試驗區內,取消行政審批,改為備案管理。
據醫療器械經銷商聯盟梳理,福建、河南兩地此輪批準醫院共133家,其中三甲醫院32家(具體表單附文末)。
國產、進口設備之爭,駛入深水區?
就在本月初,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發布招標公告,采購共2300萬的醫用磁共振成像系統,明確標注拒絕進口。
除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之外,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四川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等國內頂級醫療機構,也逐步開始采購國產醫療設備。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為例,5月發布招標公告,預算2300萬,采購DSA及配套設備,明確標注“非進口產品”。
頂級大三甲采購高端設備傾斜國產,似乎預示著國產替代的紅利日益明顯。
政策層面也在支持本國產業。近期,財政部就《政府采購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再次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指出,除在中國境內無法獲取或者無法以合理的商業條件獲取外,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貨物、工程和服務。中國境內生產產品達到規定的附加值比例等條件的,應當在政府采購活動中享受評審優惠。本國貨物、工程和服務的界定,依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執行。
不過,在國產與進口的較量之中,政策優勢也并沒有一刀切地將跨國企業拒于中國市場之外。
去年10月25日,財政部在官網發布《關于在政府采購活動中落實平等對待內外資企業有關政策的通知》,要求在政府采購活動中平等對待內外資企業。其中提到,在中國境內生產的產品,不論其供應商是內資還是外資企業,均應依法保障其平等參與政府采購活動的權利。
也就是說,跨國企業在中國境內建廠生產設備,也將納入政策扶持。今年二季度福建省屬公立醫院的醫療器械創新網購置信息中也能看出,雖然許多大型醫療設備來自飛利浦、西門子、GE醫療等跨國影像巨頭,但這些設備也有一些于國內生產。
據賽柏藍器械觀察,以往,跨國企業多在國內生產一些入門級產品,但部分外資企業也在推進高端醫療器械的本土量產。
今年6月,西門子醫療中國宣布,將推動實現全產品線國產化。據悉,在入門級、經濟型國產產品基礎上,中國生產的高端產品也將陸續上市。目前,西門子醫療高端3T磁共振系統MAGNETOM Vida和MAGNETOM Lumina、高端旗艦超聲系統ACUSON Sequoia Silver已陸續實現本土生產。
GE醫療的國產布局較早,目前上海造影劑生產基地的造影劑占全球產量60%;GE全球三分之二CT在北京生產;天津磁共振成像系統生產基地承擔GE全球50%磁共振產品生產;無錫生產基地的超聲產品占比GE全球超聲銷售量40%。
與此同時,國內大型醫療設備廠商也在向高端設備領域拓展,以邁瑞、聯影等為代表的一批國產醫療器械企業,正在不斷開疆拓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