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許多患者一看檢驗報告,指標超出參考區間出現箭頭↑或↓,就緊張到不行,散發出無限遐想:“我是不是生病了”,心里極其的慌張加恐懼。最近李大姐就遇到了這個問題。
醫生,我的白細胞數量每年體檢都高于正常范圍上限一點點,我不會得血液病了吧?
讓我看看。不用太擔心,你的檢測指標僅高出正常范圍一點點,還沒達到醫學決定水平,而且您每年體檢跟自身比基本沒有變化。
那我到底是有病還是沒病呢?
是這樣的:正常范圍,也就是我們醫學上說的生物參考區間,代表的是95%正常人群的區間值,不包括另外5%特殊正常人的檢測結果,所以不是檢測結果超過生物參考區間就一定不正常,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為此,很有必要在此科普一下“參考區間”和“醫學決定水平”。
參考區間
參考區間(reference range),通常又稱“參考范圍”、“正常范圍”、“正常值”,參考區間是目前國際通用規范術語。參考區間是指從參考下限到參考上限的區間,通常是中間95%區間(如下圖95%綠色區域)。某些情況下只有一個參考限具有臨床意義,通常是參考上限,這時的參考區間是從0-參考上限。
如上圖所示,正態分布曲線中間綠色區域是經統計學計算出來的生物參考區間(X±1.96s)對應的95%健康人群,而兩側紅色區域(總面積5%)也為正常人群,但他們的值并不在參考區間內。所以,檢驗指標z值不在參考區間,不一定不健康。
接下來簡單介紹一下生物參考區間是如何產生的,主要依據依據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會(CLSI)EP28-A3c文件。
01
選擇參考個體
編寫調查表確定并排除非健康者, 按照項目在臨床使用的要求選擇參考個體。選擇參考個體對象應有充分的代表性, 避免集中在某一年齡段。在選擇參考個體時, 應考慮是否有分組的必要。最常見的是分年齡組和性別組;另外, 還可列出可能分組的因素。因為嬰幼兒、老年人的參考區間一般會不同,男人和女人的參考區間也可能不同,孕婦的參考區間更不同。
02
參考值數據的要求與分析
1)樣本量:為確保參考值數據的可靠性, 建議至少取 120 個參考值數據, 若還需分組統計, 則每個分組應有 120 個數據。?
2)剔除離群值:數據中的疑似離群點的判斷, 建議將疑似離群點和其相鄰點的差值 D 和數據全距 R 相除, D/ R 若大于等于 1/ 3 考慮為離群點。若有 2 個或以上疑似離群點, 可將最小的疑似離群點作如上處理, 若都大于 1/ 3, 則所有疑似點都剔去;若都小于 1/ 3, 則保留所有數據。若有離群點被剔除后樣本量不足120個, 應即將其他數據補上。
03
參考值數據繼續分組原則
參考值數據是否需要分組, 主要根據臨床意義, 并且需作 Z 檢驗, 確定分組后的均值間差異有無統計學意義。將原 120個參考值數據按分組要求分成 2 組(如男和女, 或兩個年齡組), 最好是 2 組的數據個數較接近。計算 Z 值:Z=( x 1- x 2)/ (S21/ n1+ S22/ n2)1/2, 式中 x 1 和 x 2為 2 組的各自均值, S1 和 S2 為 2 組的各自標準差, n1 和 n2 為 2 組的各自個數。Z 判斷限值:Z*=3(N/ 120)1/2=3 ( n1/ n2/ 240) 1/2。另外, 有無較大的 S, 如S2 為較大 S 是否超過 1.5 S1, 即 S2/ (S2~ S1)是否大于 3, 若計算 Z 超過 Z*,或較大 S2 大于 1.5 S1, 可考慮分組。
04
繪制分布圖
繪制分布圖, 了解數據的分布特性。若數據呈高斯正態分布,用(X±1.96s)表示95% 數據分布范圍確定參考限和參考區間。若是數據不呈高斯正態分布,若數據不呈高斯正態分布, 則可用非參數法處理,以百分位數法確定 2.5% 和 97.5% 位數的參考限,以此確定 95%參考區間。或單側采用P5的下限或P95的上限,以此確定參考區間。若檢驗項目是存在性別或年齡上的生物差異,確定分組后分別計算相應的生物參考區間。
數據呈正態分布
醫學決定水平
醫學決定水平(Medicine decide level ,MDL)是指不同于參考值的另一些限值,通過觀察測定值是否高于或低于這些限值,可在疾病診斷中起排除或確認的作用,或對某些疾病進行分級或分類,或對預后作出估計,以提示醫師在臨床上應采取何種處理方式,如進一步進行某一方面的檢查,或決定采取某種治療措施等等。
醫學決定水平可分為不同的等級,例如:
例1,血清白蛋白(Alb)
參考范圍為35-50g/L
可將它分為3個醫學決定水平:
第一級決定水平為20 g/L,肝病患者白蛋白低于20 g/L,說明預后嚴重;
第二級決定水平為35 g/L,為檢查所有的蛋白低白蛋白的界限值;
第三級決定水平為52 g/L,稍高于參考范圍上限,可以排除許多假陽性,或考慮脫水可能。
例2,谷丙轉氨酶(ALT)
參考值5~40U/L(37℃)?
20U/L此水平在參考范圍以內,低于此值可排除許多與ALT升高有關的病種,而考慮其他診斷。此值可以作為病人自身的ALT的對照,與過去和(或)將來的值進行比較。?
60U/L高于此值時,對可引起ALT增高的各種疾病均應考慮,并應進行其他檢查以求確診。?
300U/L高于此值通常與急性肝細胞損傷有關,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性休克等,而酒精性肝炎的ALT往往低于此值,其他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多肌炎等也都往往低于此值。
醫學決定水平與參考區間的區別
醫學決定水平與參考區間的區別在于,參考區間來源于大量的健康人群的有關實驗測定數據,并根據健康人群中不同年齡、性別分別進行統計分析,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群數據的分布范圍,并以此確定參考區間。而醫學決定水平是來源于大量的臨床患者數據的觀察和積累,用于確定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情況,并針對這些情況對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因此,醫學決定水平的界定需要大量的臨床觀察和研究,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
總之,二者的根本區別在于:醫學決定水平不僅對健康人的數值進行研究,以決定健康人的數值區間,同時還對有關疾病的不同病情的數據進行研究,以定出不同的決定性限值??商崾炯耙龑пt師采取不同的臨床措施。所以醫學決定水平看來更合理、更客觀、更有助于臨床的應用。
小結
#切勿過度依賴檢驗參考區間。
參考區間,這些數據不僅因人而異,而且還會因具體內外環境,生理狀況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在一個范圍內波動,確定正常范圍,常以所謂正常人為對象,這些正常人并不是指機體任何器官組織的形態和功能都健康的人,而是排除了影響所研究指標的疾病及有關因素后,所確定的同質人群。
我們國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符合國人的各項目參考區間,也沒有專門的嬰幼兒、老人和孕婦的參考區間,因此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判斷,而不是僅僅是簡單地將檢驗結果與生物參考區間比較,來判斷是否正常。
對超出參考值界限不大的異常值,可以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區別對待,可以采取治療措施,也可以進行觀察,但如超過了醫學決定水平的界限,則一定要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某些疾病的診斷指標,需依靠醫學決定水平才能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