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診療制度實現之日,乃是我國醫療體制改革成功之時。”
——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馬曉偉
2015年9月,國家層面發布《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作為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的總綱領,明確提出“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形成科學合理就醫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切實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可及。”
推行至今,基本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這個目標實現了嗎?
數據顯示,2012至2018年間基層醫療機構診療人次絕對值逐年上升,但相反基層醫療機構占比逐年下降。“分級診療”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門可羅雀”的狀況仍未根本緩解。
?如何推進分級診療落地,問題的癥結究竟在哪里?
?
政策脈絡:「郡縣治,天下安」。在中國,縣域人口占全國人口70%以上,縣級基層醫院占全國醫院總量近半數,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中承上啟下的關鍵樞紐,承擔著健康守門人的重要角色。
然而,由于優質醫療資源短缺與分布不均,基層醫療也是我國醫療體系的薄弱環節。設備配置不足、專業人才短缺、專科能力建設緩慢……成為長期制約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痛點,提升基層醫療水平迫在眉睫,“分級診療”一詞被推至幕前。
?
?
要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重中之重,是需要強化基層。
《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以“強基層”為重點完善分級診療服務體系,明確基層建設是構建分級診療的基礎,并提出六大保障措施,通過給予人才激勵保障政策、提升縣醫院綜合能力等方式對基層的傾斜支付政策,轉變患者“凡病就到大醫院“的思想,落實“基層首診”。
這意味著,基層醫療機構的功能主要是向基層人民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為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病患者提供服務,“將常見病留在基層醫療機構診療,將疑難雜癥轉診到上級醫院進一步進行治療”。
在政策的“保駕護航”之下,基層醫療機構的數量近年來增速加快,2019年已達96萬個;基層醫療機構床位數得到保障,2012-2018年間呈現增長趨勢;同時,萬元以上醫療設備快速補充。
?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圖源:億歐網
同時,“強基層”的概念提出后,全國多地紛紛響應。例如2021年9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發布了《江蘇省“十四五”衛生健康發展規劃》,其中特別強調:到2025年,80%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國家服務能力基本標準,30%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國家服務能力推薦標準。
?
2021年,“十四五”全新開端,中國醫療衛生事業迎來加倍提速的歷史拐點,構建分級診療新格局,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已成未來五年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核心命題,基層醫療被賦予全新使命。
我國屬于消化道疾病高發地,消化疾病的控制和早發現主要依賴早期篩查,以日本為例,早期胃癌的內鏡檢出率可達70%,而我國比例僅為15-20%左右,90%以上的胃癌在發現時已是中晚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教授曾表示:“這種現狀很大程度上由基層檢查手段不足、百姓防治意識不夠造成。”并提出“防治胃癌應重心下移,沉入基層。”臨床上最為常見的診斷性胃腸鏡難度較低且培養醫生周期較短,完全可以在基層醫療機構完成,然而,基層地區因受醫療條件所限、專業診斷醫師不足,大批的患者仍然涌向三甲醫院進行胃鏡或腸鏡檢查,倍受疾病和奔波之苦。
在分級診療的大背景之下,提高內鏡診療在基層醫療機構的滲透率,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提高利用效率將是我國現階段的目標,此舉帶來多層含義:
于基層醫療機構而言,將有機會獲得更多內鏡診療資源,承接基礎內鏡診療職能,內鏡的滲透率和配置率加速提升;
于內鏡企業而言,基層醫療機構將成為內鏡設備的主要增量市場。據光大證券研究報告測算,2024年中國開展內鏡診療醫療機構中,一級及以下的占比將提升至43%。廣闊市場面前,如何以合適的產品去契合基層醫療機構的需求,值得各大內鏡企業去深思與規劃。
?
醫用內窺鏡按鏡體是否可彎曲,分為硬管內窺鏡和軟性內窺鏡兩大類。由于行業技術壁壘高,目前,我國軟性內鏡市場被入局較早的三家日系企業——奧林巴斯、富士和賓得占據,總份額達90%以上。隨著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與“國產替代”相關政策的出臺,國內不少企業逆風揚帆、參與其中,如上海澳華內鏡,早在2005年就推出了電子內鏡,打開了該領域進口壟斷格局的缺口,但由于進口日系企業體量相對較大,國產內鏡市場仍有待突破。
“健康中國”下的普惠醫療。
“健康中國”作為國家的一項重大部署決策,早已深入人心,隨著行動的深入實施,“普惠醫療”這一概念應運而生;目前,普惠醫療并沒有官方定義,可直觀理解為基本服務人人享有、人人保障,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這與健康中國的理念是契合的,既是健康中國的內在要求,也是健康中國順利實施、實現目標的必要途徑和重要支撐。
?
普惠之風起,內鏡診療卻遭遇了“難題”。
讓基層“痛苦”的話題——成本。
公開數據顯示,日系企業主流的內鏡系統價格超過百萬元,據奧林巴斯年報顯示,奧林巴斯的客戶主要是三級醫院和一小部分二級醫院,基層醫院的占比較低。
長期以來奧林巴斯的戰略重心持續瞄準高端市場,對于國產企業來說,中國制造有基礎,且有主場政策、成本等優勢,有更大可能拿下基層醫院廣闊的內鏡增量市場。
填補基層市場需求,成解決內鏡“普惠化”關鍵。
成本是基層醫療機構無法回避的話題,如何將資金、人力、時間等多種成本的管理做到切實可控?動輒售價百萬元以上的進口內鏡設備匹配的“強大功能”是否真正契合基層醫療機構的基礎需求?
有時“All in”并不意味著合適,也許,市場急需一款適配基層醫療的“普惠型”內鏡來匹配不同層級的醫療需求,這將賦能基層醫院,提升醫院常見病、多發疾病和重大疾病診療能力,推動基層健康衛生事業新發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資源下沉。在這個維度上,依托了創新資源、創新技術、創新手段、本土管理、高性價比等優勢的國產內鏡企業會更受青睞,并有望打破價格壁壘,將進一步加快國產替代的發展步伐。
內鏡突圍,非一朝一夕的事。
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內鏡診療滲透率的提升,內鏡市場將進一步提升,未來3-5年內,國內企業孰能在市場競爭中成功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