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脈導引導絲集采再度來襲,13省團購砍價
6月25日,內蒙古醫保局發布《省際聯盟采購辦公室關于發布冠脈導引導絲集中帶量采購文件(SJLM-14-HC2021-1)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
《公告》顯示,集采聯盟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海南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省(區、兵團)。
?
本次集中帶量采購品種為冠脈導引導絲,按照首年意向采購量將申報企業分為2個競爭組。其中,大于等于首年意向采購總量1%的企業分為第一組,小于首年意向采購總量1%的企業分為第二組。
?
意向采購量按聯盟地區醫療機構報送的采購總需求量確定。其中,首年意向采購總量為362422根,由聯盟地區各醫療機構報送采購總需求量的80%累加得出。
首年意向采購量匯總表
各組按企業申報價由低到高的順序確定排名,申報價最低的為第一名,次低的為第二名,依此類推。如遇申報價格相同的情況,按照需求量大的產品優先確定排名(以各聯盟地區報送需求量為依據)。
?
入圍企業符合下列條件獲得本組擬中選資格:申報價低于 720.00元/根。
?
此前已有部分地區開展過冠脈導引導絲集采,降幅情況如下:
江蘇省第五輪帶量采購,平均降幅30%,最高降幅55%;
云南省曲靖市帶量采購,平均降幅40%以上。
?
內蒙古13省超級團購,冠脈導引導絲的價格必然面臨大幅殺價。隨著集采的深入,冠脈球囊、冠脈導引導絲、冠脈導引導管等冠脈支架配套產品逐一降價,心血管市場規模進一步縮水。
地方耗材標準不統一,為何仍選擇抱團?
2021年以來,省級聯盟集采越來越頻繁,成員也在不斷擴容。
?
6月4日,國家醫保局等八部委印發的《關于開展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和使用的指導意見》,強調“組織各地區形成聯盟”。未來省級聯盟集采大概率將成為集采主力軍。
?
目前國內已形成一定規模的采購聯盟,包括“廣東16省聯盟”、“京津冀3+N聯盟”、“內蒙13省聯盟”、“河南12省聯盟”、“陜西10省聯盟”、“六省二區聯盟”、“四川7省聯盟”等,聯盟成員幾乎覆蓋全國,聯合帶量采購品種涉及人工晶體、球囊、骨科等耗材。
聯盟集采品種及降幅情況
?
每個地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因此在耗材集采數量、標準也不統一,但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何仍有越來越多的省選擇加入聯盟抱團砍價?
?
主要原因在于很多省份采購量不足,面臨難以壓價的問題。如遼寧省的地方骨科耗材集采中,平均降幅僅有17.3%,而在安徽省骨科集采中,降幅達81.97%,壓價能力存在差距。
對于企業而言,難以達到以量換價的目的,降價也就沒有太大的動力。從上表中聯盟成員可以看出,目前比較高頻參與聯盟集采的地區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華南等地區。
?
這些地區在采購量上與耗材大省存在較大差距,這一點從醫用耗材龍頭企業威高集團年報中各地區營收占比也有所體現。年報數據顯示2020年、2019年,東北、華南、西南、西北地區占總營收比例較小,合計僅占20%左右。
?
威高骨科2019-2020年國內營收情況
另外更大的體量意味著更大的話語權。以集采較為頻繁的人工晶體為例,在安徽、江蘇省級集采中,平均降幅分別為20.50%、26.89%,而在京津冀3+N聯盟和陜西10省聯盟中,平均降幅達到54.21%、44.00%。
地方耗材規則各有不同,為何不由國家統一?
聯盟集采推進如火如荼,但在各地的政策和規則不統一。以人工晶體為例,在安徽省采取“兩輪議價談判”模式;江蘇省“議價談判,根據降幅確定中選”;京津冀3+N聯盟“獨家品種議價談判,根據降幅確定中選。非獨家品種進行競價,根據價格確定中選”;陜西10省聯盟“≤5家品種進行議價談判,專家組投票表決。≥6家品種,專家組打分淘汰部分產品后進行競價,根據價格確定中選”;上海“根據品種在上海市場占有率分為競價組A和競價組B,再從每個競價組廠商品種中淘汰非主流產品和專家組打分未通過的產品后,根據價格確定中選”。
?
各地中選規則花樣頻出,不同中標規則對產品質量、價格要求不同,對企業出價策略影響也不同。同時一省降價會帶來全國價格聯動,讓械企疲于應對,陷入價格車輪戰。
對此,業內人士提出,可以由國家醫保部門制定相關的采購規則,采購過程由國家醫保局全程監控,采購結果由國家醫保局審核后發布。國家統一規則是否更好呢?
?
專家表示,目前地方集采還處于探索過程中,國家還是鼓勵各地在規則上創新,有利于國家后期探索哪一種規則更為合理、更為科學。最終,國家會引導各地方采取一種或者幾種比較科學合理的規則展開全方位的帶量采購。
?
在不斷試點集采中,未來哪個方案將成為全國模板,我們將拭目以待。同時對于械企來說,目前聯盟的規則在不斷創新和完善,弄清各個聯盟的“玩法”,對企業生存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