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京津冀“3+N”聯盟冠脈擴張球囊類醫用耗材帶量聯動采購中選結果在天津公布,據人民日報最新消息,經過本次集采,聯盟地區冠脈擴張球囊價格從均價3401元下降至319元,與2020年相比,相同企業的相同產品平均降價90%。
該結果一出,無疑給行業從業者一記重拳,現如今距離落地已經過去了近3個月,執行情況如何,生產企業、經銷商又正面臨怎樣的處境呢?
人民日報:“最低價中標”該改改了!
事實上自冠脈擴張球囊類醫用耗材帶量聯動采購執行以來,部分招標單位在招標環節忽視質量要求,唯價格論,造成中標價低于甚至遠低于成本價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些以低于成本價中標的企業,為獲取利潤,只能在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等方面壓縮成本,以犧牲產品質量來彌補虧損,從而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此前,人民日報評價,“最低價中標”該改改了!
1“最低價中標”為何風行?
“最低價中標”的法律依據是《招標投標法》。我國《招標投標法》規定,中標人的投標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一)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招標文件中規定的各項綜合評價標準;(二)能夠滿足招標文件的實質性要求,并且經評審的投標價格最低;但是投標價格低于成本的除外。”
此外,《評標委員會和評標方法暫行規定》第二十九條也明確規定:“評標方法包括經評審的最低投標價法、綜合評估法或者法律、行政法規允許的其他評標方法。”
從以上法條可以看出,我國實施的評標方法并不唯一。那么,為何在實際操作中,價格往往成為評標的唯一要素?——擔心“說不清”“犯錯誤”,規避“履職風險”,是一些地方和企業傾向于“最低價中標”的重要原因。
2“最低價中標”危害甚大!
“原料一噸8000元,可項目中標價格居然只有六七千元,結果往往是造假的勝利,做優的出局”一套自動售檢裝備,中標價居然比制造成本還低30%。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讓不少企業無奈的招標現實。
當有的企業每年拿出很多利潤來搞研發、創新,提升產品質量時,個別企業靠偷工減料、假冒仿制也能同臺競技,甚至競爭成功。長此以往,就沒有企業愿意花精力搞研發和創新。這不僅嚴重擾亂了市場經營秩序,對整個制造業也是一個打擊。
最高降幅94%國采下一站正面臨“最低價中標”風險
繼冠脈球囊集采落地后,4月1日,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聯合采購辦公室發布《關于開展部分骨科類高值醫用耗材產品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
基于冠脈支架首采經驗及前期工作的推進,第二批高值耗材集采啟動速度明顯加快,5月15日,由河南省牽頭的十二省省際聯盟就已計劃開展骨科創傷類醫用耗材聯合帶量采購,采購品種為接骨板及配套螺釘、髓內釘及配件、中空螺釘(空心螺釘)等醫用耗材。
6月9日,安徽省醫藥集中采購服務中心就《安徽省骨科植入脊柱類集中帶量采購文件》、《關于開展安徽省眼科人工晶體帶量聯動采購工作的公告》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其中采購品種為骨科植入-脊柱類、眼科人工晶體類。
顯而易見,同樣作為臨床用量較大、采購金額較高、臨床使用較成熟、市場競爭較充分、同質化水平較高的高值醫用耗材——骨科,將成為下一輪集采的重點。
事實上據聯盟菌整理,骨科關節已在安徽、江蘇、浙江、福建等多地進行集采試點,且降價明顯,其中:
安徽降幅排名前三,關節類平均降幅達82%,脊柱類平均降幅達53%;
江蘇緊隨其后,2019年,髖關節類平均降幅達47%,2020年,膝關節降幅達到了67%,另外,在創傷領域,江蘇部分市區如徐州、南通,均降幅達47%左右。
此外,福建、山東、青海等地區骨科降價動作頻頻,其中福建降幅較低,平均降幅約為32%。
2020年底,根據山東七市聯盟帶量采購結果顯示,骨科創傷類產品(如:普通接骨板、鎖定接骨板、髓內釘系統)均遭“骨折價”,最高降幅達94%,關節類產品平均降價86%,其中某置換人工髖關節,由原來9萬2千元直降至4133元。
“最低價中標”不應延續!
事實上在集采調查中,多位企業負責人建議,在產品招標中,修改“經評審的最低投標價法”,防范惡意低價投標。
企業一致表示,“最低價中標”影響正當競爭、降低產品質量,已經成為振興實體經濟的障礙。它不僅不利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不利于實施質量強國、品牌興國等國家戰略,還會埋下重大安全隱患。為此,企業建議應盡快取消商務標“唯低價是取”和“最低價中標”模式。我國應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在產品招標中,修改“經評審的最低投標價法”模式,采用“經評審的平均投標價法”;其次,要形成行業成本價格體系,防范惡意低價投標;最后,還要建立誠信體系,健全失信懲罰機制。
對此人民日報認為,我們應該順應和把握好這一有利于提升產品質量的趨勢,使現行法律規定更具可操作性,維護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則,使守法企業一路綠燈、違法企業處處受阻,讓企業主動對產品負責、對消費者負責、對社會負責。
質量是企業的立身之本。我國產品質量法也規定,企業要承擔產品質量的主體責任。提升產品質量歸根到底要靠企業自身,只有一件件產品都有質量、一家家企業都以質量為目標,經濟發展才更有質量。當前,中國產業結構正悄然發生變化,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將成為產業投資的熱點。這些領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對質量和品牌的要求會更高,只有堅持以質量為本,把質量問題上升到價值觀和現代企業理念的層面來認識,我們才可能后來居上,確立自身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