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據媒體報道,一名新冠肺炎康復者自歐洲返回香港后,其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再次呈陽性!
經港大微生物系測序證實,與此前感染病毒株存在差異,因此證明是“再感染”,而非一般意義上的“復陽”,這也是全球出現的首例。
8月25日,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指出,“再感染”關乎免疫的持久性,也關乎未來疫苗保護的時間和重復接種疫苗的間歇時間。這次四個月后就發生再感染,還是屬于個例,這個問題應該在更大的感染后人群中觀察,全球目前有2200多萬人感染過,如果“再感染”成立,那么在新冠高發和流行地區,再感染會成為常態。
港大證實有康復者二次感染
這是全球首例通過基因測序確認的二次感染案例
這名 33 歲的香港男子于今年3月26日首次感染新冠病毒,并出現咳嗽、發燒和頭疼等癥狀,3月29日癥狀消退。4月14日,兩次時隔24小時核酸檢測陰性后,康復出院。然而8月15日,他途經西班牙和英國回到香港時,入境核酸檢測呈陽性。
此次感染后,該男子體溫及其它指標均正常,胸透也無任何異常,并且住院期間的核酸檢測發現其體內的病毒載量不斷下降。
香港大學病毒學教授金冬雁告訴 DeepTech,該病例有 2 個重要特征。
其一是兩次感染為不同毒株。香港大學研究人員對其病毒樣本測序發現,兩次感染樣本中的病毒基因組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多達 24 處,分布在病毒刺突蛋白、核蛋白,以及非結構蛋白和輔助蛋白上。進一步研究顯示,該男子第一次感染的毒株是今年 3-4 月在美國或英國收集到的病毒株的“近親”,而第二次感染的毒株則與今年 7-8 月在瑞士和英國收集到的病毒株更接近。
其二是二次感染后癥狀很輕,幾乎是無癥狀,這說明首次感染后還是產生了免疫力。
該團隊還指出,以往就有證據顯示,新冠肺炎患者體內的抗體水平會在其感染數個月后逐步下降。
據文匯網等港媒報道,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杜啟泓25日在電臺節目中表示,比對患者兩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后發現,此次并非患者首次感染后的殘留病毒,可以形容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病毒,可證實是二次感染。他還表示,二次感染病例的出現也會對疫苗的研究有所啟示。
張文宏:如果“再感染”成立,在高發和流行地區會變成常態
8月24日,香港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發現世界上首例新冠肺炎康復者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被《紐約時報》、路透社等多家媒體轉載,消息在網絡上引起熱議。
對此,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25日在其個人微博上表示,“再感染”病例非一般意義上“復陽”,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據,包括病毒培養,需要證實是屬于核酸陽性,還是活病毒。新聞報道級別還不能提供充分的學術信息。
但張文宏指出,“再感染”關乎免疫的持久性,也關乎未來疫苗保護的時間和重復接種疫苗的間歇時間。這次四個月后就發生再感染,還是屬于個例,這個問題應該在更大的感染后人群中觀察,全球目前有2200多萬人感染過,如果“再感染”成立,那么在新冠高發和流行地區,再感染會成為常態。
全文如下:
香港報道一名新冠肺炎康復者歐洲旅游返程,再次檢測核酸呈陽性,經港大微生物系測序證實,與此前感染病毒株存在差異,因此證明是“再感染”,而非一般意義上的“復陽”。
此前大陸、香港以及國外也多有復陽報告,但多數認為屬于無傳染性的核酸殘留,未發現有明顯的傳播證據,認為臨床意義不大。
此次港大證實的“再感染”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據,包括病毒培養,需要證實是屬于核酸陽性,還是活病毒。同時徹底比較兩次感染病毒的核酸全序列。這還需要看港大進一步發表的學術論文,新聞報道級別的還不能提供充分的學術信息。
美國此前也有再感染報告,最終沒有全面的學術報告發表,也就不了了之。
此前全世界關注“復陽”,就是怕“再感染”。“再感染”關乎免疫的持久性,也關乎未來疫苗保護的時間和重復接種疫苗的間歇時間。這次四個月后就發生再感染,還是屬于個例,這個問題應該在更大的感染后人群中觀察,全球目前有2200多萬人感染過,如果“再感染”成立,那么在新冠高發和流行地區,再感染會成為常態。讓我們拭目以待,同時等待港大進一步的科學報告。目前還不需要過于緊張,畢竟歷史上常見的其他冠狀病毒(如我們常常感染的感冒,就由普通的冠狀病毒引起,目前有4種,還有3種比較厲害的是SARS、MERS和COVID-19)的感染后免疫時間都遠遠超過4個月。
香港“再感染”消息若是屬實,此后全球會陸續報道,畢竟這是一個人群免疫力持久性的問題,具有普遍性,若是此后全球還是沒有陸續的個案報道,這例患者的報道也就會停留在新聞級別,而不是學術級別。
對于有有康復者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情況,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及其團隊研究發現,該名病人首次感染與第二次感染中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明顯不同,是全球首例患者在康復后受到二次感染。
研究團隊表示,通過次世代高通量基因測序,他們證實了全球首例人類重復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意味著患者即使通過自然感染新冠病毒、復原后具有免疫力,數個月后仍可能再受感染。這表明新冠病毒也可能像其他引起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一樣,持續在人群中存在。
這次研究團隊主要人員包括港大李嘉誠醫學院的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及臨床副教授杜啟泓等。研究人員發現,患者兩次受感染的病毒基因組屬于不同的基因分支,兩次的病毒之間共有24個不同的核苷酸。同時,研究團隊在9種蛋白質中發現氨基酸的差異,包括第一次感染的病毒中發現ORF8蛋白缺少58個氨基酸。
英國維康基金桑格研究院(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新冠病毒基因組項目專家Jeffrey Barret對媒體表示,很難從單一的觀察中做出任何強有力的推論。鑒于全球累計確診病例的數量,出現一例再感染病例并不令人驚訝。
國產新冠疫苗最新進展
在疫情面前,多國的醫療團隊都在新冠疫苗賽道上進行研發沖刺。
8月9日,中東國家沙特宣布將與康希諾生物合作,啟動新冠疫苗的第三階段臨床試驗。此前,康希諾生物與陳薇團隊合作研發的重組新冠疫苗(Ad5-nCoV)I期與II期臨床試驗均已在國內完成,并于6月25日獲得了軍隊特需藥品批件。
根據世衛組織及國內公布最新數據,截至目前,包括康希諾生物在內,全球已有7款疫苗進入Ⅲ期臨床,其中4款來自中國(另外國內三支團隊分別是科興生物、中生集團的北京所和武漢所),1款來自美國,1款來自英國,還有1款由德國生物公司BioNTech和美國輝瑞制藥合作研發。
目前海外新冠疫苗研發進度較快的企業及機構包括牛津大學/阿斯利康、輝瑞/BioNTech、強生、賽諾菲、Moderna、Inovio、Novavax、印度血清所/Codagenix、印度免疫公司/格里菲斯大學等;國內進度較快的企業包括國藥集團、康希諾、科興控股、復星醫藥、智飛生物、沃森生物等。
相比疫苗加速推進下,前期漲幅過大的醫藥疫苗股最近股價持續回調,昨日,A+H股康希諾生物公布2020年半年報顯示,其實現營收402.96萬元,較同期增長111.43%,主要系疫苗組分銷售及技術服務收入增加所致;歸母公司凈利潤為負1.02億元,較同期虧損增長46.65%,虧損的主要原因在于企業持續進行疫苗的研發工作和臨床試驗,研發支出較高。
截止今日收盤,科創板康希諾兩日大跌15%,并帶動疫苗大幅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