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醫改從單項改革轉向系統集成,從局部試點轉向省域整體推進,進一步增強改革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2015年2月和2016年5月,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先后確定了兩批共11個省份(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湖南省、重慶市、四川省、陜西省、青海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作為綜合醫改試點省份。醫改領導小組秘書處(以下簡稱秘書處)把省級綜合醫改試點工作作為一項重點任務,牢牢抓在手上,加強對試點省份的督促指導。各試點省份高標準、嚴要求,持續高位推進,攻堅克難,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推動衛生健康改革發展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涌現出很多亮點做法,對全國醫改工作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
??一、綜合醫改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各試點省份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批示指示精神,堅守防控與救治兩個陣地,注重發揮體制機制優勢和綜合醫改成效,充分發揮公立醫院黨的建設、緊密型醫聯體、“互聯網+醫療”等醫改成果助力抗擊疫情的作用,織密疫情防控網。總的看,11個試點省份疫情控制較為迅速、有效,尤其陜西、安徽、湖南、重慶4省(市)位于湖北周邊,均未出現大規模暴發疫情,確診患者救治及時,病亡人數均為個位數,青海和寧夏實現了“零病亡”。主要做法有:
??一是不斷加強公立醫院黨的建設,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疫情期間公立醫院各級黨組織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展現出強大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迅速開展疫情應對處置各項工作,短時間內組建醫療隊馳援湖北。
??二是充分發揮緊密型醫聯體、縣域醫共體在統一管理、資源共享等方面的優勢,統籌調配醫共體內醫療衛生資源、防疫物資,整合公共衛生和醫療救治服務,提升基層疫情應對處置能力,關口前移,減輕上級醫療機構的防控壓力。
??三是有效發揮醫改議事協調機構的統籌協調功能,迅速出臺確診患者醫保待遇和支付政策,對患者醫療救治費用實施兜底,確保患者不因費用延誤治療時機。
??四是充分發揮衛生健康信息化建設成果,通過遠程醫療加大上級醫療機構對下級醫療機構的指導力度,強化醫療救治。上海、重慶等地試行將“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范圍,為常見病和慢病患者復診提供網上服務,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此外,各省份還有一些特色做法,如福建支持中醫醫院組建專科聯盟和區域中藥飲片供應中心,發揮中醫藥在疫情救治中的獨特作用。安徽通過世界銀行貸款中國醫療衛生改革促進項目為基層配備智醫助理,在疫情期間利用智醫助理開展疫情相關大數據排查。上海設立社區發熱哨點,疫情發生后建設并投入運營200余家社區發熱哨點診室,承擔疑似病例篩查工作。浙江充分發揮醫療衛生服務“最多跑一次”的牽引撬動作用,在全國較早推出疫情“五色圖”,為精準防控及復工復產提供決策依據。
??二、積極貫徹落實三明醫改推進現場會精神和有關文件要求
??各試點省份按照三明醫改推進現場會會議精神以及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關于進一步推廣福建省和三明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的通知》(國醫改發〔2019〕2號,以下簡稱2號文)和《關于以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為突破口 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國醫改發〔2019〕3號,以下簡稱3號文)要求,迅速行動、抓緊部署,深化“三醫聯動”改革,推動綜合醫改向深里走、實里走。
??一是及時組織學習考察。湖南、四川、陜西、寧夏等省份組織衛生健康、醫保等相關部門和市縣負責同志赴三明,通過調研考察、研討交流多種形式,學習三明醫改經驗。
??二是積極落實文件要求。安徽、福建、江蘇、浙江、湖南等省份積極研究制訂落實舉措,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聯動改革力度。11個試點省份均已制定出臺落實2號文和3號文的實施方案,或將文件有關要求融入2020年醫改重點任務中予以安排部署。
??三是強化醫改組織領導。江蘇、陜西、湖南等省份由省委書記或省長擔任醫改領導小組組長。湖南、四川、浙江等省份由一名副省長分管“三醫”工作。重慶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下設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專項小組。四川、湖南建立省衛生健康委與省醫保局聯席會議制度。湖南、重慶的市州、縣區也建立了相應的組織框架,形成了三醫聯動、上下聯動的推進機制。
??四是推動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各試點省份積極推動完善區域醫療中心布局,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為實現分級診療創造條件。浙江打造“醫學高峰”,與國家衛生健康委共建8個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福建在醫療“創雙高”基礎上,推動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落地福建;四川積極推進華西醫院等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并出臺省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設置實施方案。
??五是落實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及相關改革。各試點省份積極落實集采試點及擴圍工作,研究制訂實施方案及配套措施,努力做到質量、供應、使用、回款“四個確保”。各試點省份推動取消公立醫院醫用耗材加成。浙江、安徽、陜西、寧夏等省份聯動藥品耗材改革,調整醫療服務價格。
??三、推動醫改重點工作取得新實效
??(一)上海。
一是建成上海健康大數據中心,探索建立大數據病組分值付費制度和公立醫院綜合管理評價體系,開展大數據病組分值付費試點。
二是“新華—崇明”緊密型醫聯體建設進一步做實,實施分級診療為主的綜合清單等“三個清單”,探索醫聯體內耗材統一采購。
三是實現長三角地區異地門診直接結算醫保一卡通,覆蓋三省一市41個市級統籌區和3500余家醫療機構。
??(二)江蘇。
一是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社區醫院建設試點,加大投入和政策保障力度,全面推進社區醫院能力提升。
二是放寬技術、藥品限制,依托醫療擴大預防,構建基層網格化、上下貫通的接續性服務體系。
三是開展高值醫用耗材組團聯盟集中采購,價格大幅度降低。
??(三)浙江。
一是深化醫療服務領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優化就醫流程,提升老百姓就醫獲得感。
二是縣域醫共體建設全面推進,縣鄉醫療衛生機構“一家人”“一本帳”“一盤棋”格局加快形成。
三是10市、73個縣實施醫療服務價格調整,推開總額預算、住院DRG點數法付費等為基礎的醫保支付方式改革。
??(四)安徽。
一是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37個縣(市)按照“兩包三單六貫通”的路徑組建81個緊密型醫共體,有效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
二是開展高年資護士下沉社區試點,利用專業優勢推進健康教育和基層帶教工作,為居民提供連續的健康管理和醫療服務。
三是世行貸款中國醫療衛生改革促進項目按序時進度完成任務,為推進省級綜合醫改提供有力支撐。
??(五)福建。
一是啟動省疾控中心綜合改革試點,以調整機構職能、創新管理機制、激活內生動力為重點,加強公共衛生與疾控體系建設。
二是以省為單位全面跟進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實行醫用耗材陽光采購價格全省共享,價格平均降幅22.6%。全省藥品貨款統一結算率達99.8%。
三是探索醫保基金省級統籌,建立職工醫保統籌調劑機制。推進按病種、按DRG收付費等改革,三明市按DRG收付費出院人數占比已達73.6%。
??(六)湖南。
一是推進治理高值醫用耗材改革,開展骨科植入類等一批高值醫用耗材的帶量采購。
二是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設立“人才編制池”,在鄉村醫生參加養老保險、保障村衛生室運行經費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三是探索建立農村貧困人口醫療兜底保障機制,2019年,全省農村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約87%左右。
??(七)重慶。
一是扎實推進薪酬制度改革,創新實行“基礎績效+超額績效”模式。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一類保障、二類管理”,嚴格落實基本建設、人員經費等投入。
二是設立全科醫生津貼,由績效工資經費渠道解決,并明確全科醫生津貼不納入績效總量。
三是建立市級醫改監測信息系統,對全市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動態監測,并運用監測數據開展績效評估、處方點評等工作。
??(八)四川。
一是創新醫院和藥店雙通道模式,保障抗癌藥品供應,完善國家談判藥品和部分高值藥品支付管理方式。
二是開展醫療服務多元化監管,建立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醫療行為監管全覆蓋信息平臺。
三是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量和水平,新增婦幼衛生、老年健康等19項服務內容。
??(九)陜西。
一是推進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全省10個地市均成立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80%的二級以上公立醫院、70%的社會辦非營利性醫院完成章程制定,54家醫院啟動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試點。
二是51家醫院推進總藥師試點工作,在合理用藥與費用控制方面取得明顯效果。完善14省(區)藥品耗材采購聯盟工作機制。
三是實施基層衛生人才“三萬工程”,即招聘醫學本科生、培訓縣級臨床骨干、培訓全科醫生各1萬名,持續提升基層服務能力。
??(十)青海。
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開展公立醫院債務化解工作,由省財政和醫院按8:2的比例籌措資金分兩年化解。
二是加快醫保信息系統改造,全省所有定點醫療機構實現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一站式直接結算。
三是強化中藏醫藥服務能力建設,調整完善醫療機構制劑調劑使用政策,更好地滿足群眾的臨床用藥需求。
??(十一)寧夏。
一是加快“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建設,已基本建成國家、自治區、市、縣、鄉五級遠程醫療服務體系。
二是搭建區域醫療衛生信息、全民健康信息、互聯網醫療等6個平臺,建立電生理診斷、遠程影像診斷等多個遠程診斷中心,建設兩個國家級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及產業園。
三是加快推進薪酬制度改革,自治區人民醫院實現人員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