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近日最熱的新聞,莫過于過去2年在全球化道路上狂飆突擊的字節跳動,繼中興、華為之后,成為美國政府下一個試圖絞殺的中國企業。在過去的2周里,這家曾獲譽為“最有希望挑戰美國互聯網全球霸權”的中國公司,歷經“威脅關?!?、“斷尾兜售”、“叫停出售”、“有條件準售”等一系列夸張鬧劇,赫然發現,自己正面臨著美國政府一場披著國安外衣的公然搶劫。時至發稿日,這場鬧劇究竟將走向何處,尚無定論。
不過,亂局之中的醫療器械人們,除了同國人們一起義憤填膺,討論對策,也應保持足夠的警惕。因為,城門失火,必會殃及池魚。距離美政府拿中國醫療器械行業開刀之日,恐也不遠矣。
一、被美打擊的目標有哪些特點?
遠的不說,只看近30年??v觀上世紀80年代以后的歷史,歷數因各種理由遭到美政府指控的外國頂尖企業,從日本日立、東芝,到德國西門子,再到法國阿爾斯通,乃至最近中國的中興、華為、字節跳動,細細觀之,我們不難發現,美國打擊的目標,有著一條清晰主線,一般遵循以下三大原則:
?
首先,目標行業:多為涉及國計民生的戰略領域。如日立、東芝所處的電子業,阿爾斯通所處的的高端基礎設施行業,西門子、中興、華為所處的通信業,以及字節跳動所處的互聯網行業,無一不是當時代“水與空氣”級別的戰略行業
?
其次,目標企業:多為行業內已經超越或正在嚴重挑戰美國企業主導權的新興力量。說白了,就是美國企業在自由競爭下已經快玩不過、美國人自己覺得未來遲早要輸的情況
?
最后,目標產品:多為高技術密集型行業,且大多涉及信息技術。
? ? ? ?? ? ? ?
二、為什么醫療器械行業也會成為被美開火的對象?
?
而醫療器械,或多或少,滿足以上3個條件。
?
從行業角度,雖然醫療器械表面上似乎不像TMT、高端基礎設施那樣關乎國家命運,但自從2015年奧巴馬政府提出“精準醫療”國家戰略后,醫療器械行業一直在國策層面受到高度重視。再加上最近美國國內最近綿延不休的新冠疫情,已讓各類醫療器械的地位上升到了國家儲備資源的高度。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醫療器械都會是未來美國政府重點關注的行業之一。
?
從企業角度,盡管全球范圍內,美國醫療器械企業仍然占據絕對優勢,但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各自的細分領域,走在彎道超車的快車道上。
?
而從產品角度,醫療器械未來的方向之一,毫無疑問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智能器械”。在此領域,中國企業在諸如手術機器人、腫瘤治療等領域,已隱然有“后發先至”之勢。
?
或有人說,即使醫療器械滿足以上3個標準,美國政府恐也沒有對這個行業“開火”的充足理由。畢竟,像通訊、互聯網這種行業,一旦失去主導權,的確有國家完全受到他人拿捏的危險。但把同樣的帽子扣到醫療器械企業頭上,未免牽強。
?
如果你這么想,可能真的低估了美國政府的艱難處境。在世界領導權漸不如往日的大背景下,一個失意而焦慮的政治實體,做出什么事情,都不意外。據CNN在2020年6月17日的報道,美司法部公布消息稱,經過相關檢測和臨床使用,發現中、俄、泰、土等多國出口或者捐贈的口罩、呼吸機、防護服、體溫計等醫療器械,存在不合格的情況,準備進行相關索賠。
?
疫情之下,對于進口或捐贈產品的質量標準給與一定程度的寬限與豁免,無疑是公認的基本操作。在此背景下,美政府還要索賠,不啻為卸磨殺驢之舉。
?
一言以蔽之,在疫情加重、經濟下行、必須轉嫁國內壓力的背景下,美國政府已經越來越沒有信心可以在自己一手建構起來的世界秩序里勝出。退群、逾矩必將成為美國政府新常態,而隨著他們越來越不按套路出牌(unpredicable),任何毀三觀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三、未來,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可能會受到哪些影響?
?
那么未來,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可能會受到哪些影響?細細度之,以嚴重程度排列,主要會有以下三大方向。
?
首先,最直接的后果,影響業務出海。
尤其針對醫療設備和智能器械類的公司。這類產品背靠數據和算法,而后兩者又被稱為未來時代的石油和蒸汽機,將不可將不可避免地與“國民安全”搭上關系。美國政府目前尚按兵不動,是因為時機還不成熟,還沒到中國企業真正挑戰美國企業主導權的時候。再過幾年,等到中國企業已經(至少在某些細分領域)成長到可與美國企業掰手腕的程度,恐怕也就到了美國政府覺得“豬養肥了該殺”之時。
?
其次,最深遠的影響,阻礙技術入華。
中國醫療器械,尤其是頭部企業,目前已進入了“內生”+“并購”雙輪驅動的時代。其中,外延并購,尤以引進海外、尤其歐美市場的先進產品和技術最為重要。而自2016年川普上臺起,就已徐徐拉開了先進醫療技術對華輸出的限制。未來,無論是美國本土,還是美國影響力深厚的歐洲和以色列市場,我們只會看到此種限制愈演愈烈,越拓越寬。
?
最后,最致命的結果,可能攸關企業存亡。
美政府最霸道、最狠辣的手段,莫過于《反海外腐敗法》(FCPA,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該法1977年制定之初,只是旨在限制美國公司賄賂國外政府官員。但1998年,美國會修改了法律,使其具有域外效力,同樣適用于外國公司。這一變動,使得美政府有權追訴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只要它使用與美國有關的國際貿易工具,比如用美元計價簽訂合同,或通過美國郵箱服務器(如Gmail或者outlook)收發、存儲、過境郵件,等等。毫無疑問,時至今日,該法堪稱美國發動經濟戰、削弱他國企業最有力的工具。過去幾十年,前文提到或沒提到的的東芝、日立、空客、西門子、阿爾斯通等外國企業,都遭遇過該法的圍獵。
?
而這一法律,也毫無疑問會成為懸在中國醫療器械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試問,哪一家中國醫療器械,不是在中國灰色的營商環境中,長袖善舞,慢慢成長起來的?又有哪一家中國醫療器械企業,不會在原材料或產品的進出口的過程中,用過美元、美國郵箱、美國即時通訊軟件、美國社交媒體等“國際貿易工具”?諸如此類客觀情況,都會成為美國“隨時制裁”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的先決條件。
? ? ? ? ?
四、中國醫療器械企業應該如何應對?
?
那么,未來如此危險,中國醫療器械企業應該如何應對?
?
首先,務必做到認清形勢,放棄幻想。
要認識到,中美沖突,是典型的修昔底德陷阱,是原地踏步的老大帝國,面對新興強權的過程中,必然出現的挑戰。同樣的故事,在幾千年人類歷史上反復上演。而這種大勢,是不會以某個政客的下臺、某個政黨的輪替為轉移的。即使11月份川普敗選,美國愈演愈烈的反華大勢也不會逆轉。甚至,隨著美國國內疫情危機的深化,經濟重啟壓力繼續加重,轉嫁矛盾幾乎將成為美政府的必然選擇。未來幾個月甚至幾年內,人們很可能會在短時間里,密集見證很多美國刷新世人三觀的“騷操作”。因此,曲突徙薪,未雨綢繆,對中國醫療器械企業而言,是必然選擇。
? ? ? ? ?
其次,必須認真梳理,明確美國市場在自己業務體系中的定位。
此處,主要需要厘清3個關鍵問題。第一,美國市場,對于您的企業,究竟意味著什么?是原材料供應地、技術來源地還是銷售目標市場?第二,基于該定位,美國市場對您的業務的重要性如何?第三,基于上述重要性,美國市場對您的業務的不可替代性是怎樣的?是否有替代方案可以考慮?一言以蔽之,只有摸清楚企業在美國市場的底線如何,才能夠對未來能夠接受的最差結果有合理的預期。
?
最后,應該基于上述定位,重新布局公司全球化打法。
在這里,企業就要面臨一系列比較具體的戰術問題。比如,業務角度,是否要要像小米在印度一樣,在海外建立一套獨立的生產供應體系,把自己打造成“made in india”或“made in xxx country”,或者干脆像Zoom的最新決策一樣,把中國、全球業務拆分為2個獨立的業務模式(美國賣自有產品,中國賣OEM產品),各顯神通,互不關聯?運營角度,是否應該像聯想那樣,建立中國、美國雙總部,兩套研產銷體系并行,左右逢源?股權角度,有沒有必要像明碼生物那樣,將中國、美國業務拆分為股權上完全獨立、董事會迥異、運營上互不隸屬的2個公司,以免“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最小化相應的業務風險?
?
結語
?
揚帆出海,是快速打怪升級中的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的必然選擇。然而,面對更加撲朔迷離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如何實現更有智慧、有章法的“引進來、走出去”,做到“格局大,風險小”,是每個中國醫療器械公司,在邁步走向更深入的全球化之前,逃不掉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