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醫療器械以及相關板塊出現的較大幅度的回撤,不由得引發一些投機客的思考,在今年醫療健康板塊累計如此大的漲幅之下,是否意味著階段性調整的開始?
往往在這種時刻,參與其中的我們更需要堅定持有優質公司的信念,讀懂醫械賽道的長期成長邏輯,這樣才不至于被一次又一次的回撤浪潮中被甩下車。
所以,今天還是想跟大家聊聊關于醫療器械賽道投資的確定性,為什么他不會像科技行業一樣在快速的時代變革下容易發生快速、顛覆式的變化。
有很經典的一句話,投資,就是要在萬變的時代中尋找不變的邏輯,而這不變的邏輯往往就是行業或賽道的確定性,再細分到公司就是企業的護城河,拷問自己這家公司為什么不會被后浪快速干翻。
健康的需求是永恒的,它不會消失
什么樣的需求才是永恒的?又或者未來5-10年都會存在的?這是長期投資者不得不想的第一個問題,再好的公司、再好的產品如果沒有市場需求作為支撐,那么終究是一場空。人類社會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隨著經濟和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那么活得長久(健康)、活得好(更高層次的消費)顯然是核心需求,這也是醫療和消費長牛股倍出的核心邏輯,只要人類文明長期存在,這些需求就不會消失。
美敦力、可口可樂上市以來股價走勢
我們從上面可以看到無論是醫療器械龍頭美敦力,還是消費品扛把子可口可樂上市以來都為投資者們帶來了豐厚的投資回報,這兩個行業并沒有比要分個高下,我們這個時候就要汲取渣男的特性,好的東西,我全都要!
但從技術角度來考慮,我們更加看重醫療健康行業的護城河,舉個例子,可能你十年前和十年后都在吃同一種降血壓藥物,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你可能從愛喝可樂慢慢變成愛喝茶了,這就是健康影響人們生活習慣的“致命”屬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新冠疫情放大了市場資金對醫療行業這種屬性的肯定,再不確定性高企的大環境下,市場上的基金都抱團在醫療健康板塊,盡管一些公司的估值已經透支了過去2、3年的業績,市場上聰明的大資金依然愿意以時間換空間,尋找最確定性的機會。
而醫療行業,兩個大并且快速成長的細分分別是醫藥和器械。
醫療器械的創新模式和國內所處的階段
整體來看,國內醫療器械領域的產品發展路徑,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初級模仿(me-worse);
全面跟隨(me-too);
微創新(比較典型的結合中國人身體特征做適當的改良,me-better);
創新(開發具有顯著改良意義的產品,best-in-class);
引領行業(創造性的開發新的產品和術式,first-in- class);
從當前來看,國內大部分領域的醫療器械領域都處于第二或者第三階段,也就是國內大多數的器械創新模式是改進型的,作為技術落后的一方,我們的好處在哪里?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不僅可以根據研究國外未來成功的技術路線走向來少走一些彎路,同時也能根據國人的身體特點來研發更適合我們自己的產品,做一些有機結合。
所以當前國內廠家研發出現整個體系失敗的可能性非常小,因為大的方向都是有跡可循的,接下來的無非就是在大的底層邏輯都確定的基礎下,大家誰的改良做的更好、做的更快,誰更接近國外進口產品的水平或者超越,然后慢慢先蠶食基層市場,再籌備沖擊三甲,這就是一套國內器械廠家進口替代的流程。
所以當前在醫療器械各細分領域,投資者可以更容易的通過現有的競爭格局和產品邏輯去發掘好公司,也不容易發生黑天鵝的事件,從而更能堅定地持有相關龍頭公司,享受企業持續成長所帶來的投資回報。
醫生的學習曲線
器械不像藥物,新藥出來之后病人在醫囑下服用,觀察臨床的效果和不良反應即可,而大部分器械其實都需要醫生來操作進行手術或治療,所以決定治療效果的不僅僅是質量,還有醫生對于器械操作的了解及熟練程度,因為一旦出現醫療事故,追究首要責任的可能不是廠家,而是醫生。
你可能看到一些醫療器械產品在比較早的時候就獲證了,但實際的臨床應用上還是比較少,這里就涉及到一個傳導鏈條,一款全新的醫械產品出來,首先接觸到的一定是該科室領域的教授專家,因為廠商為了更快的打開市場投放,開始一定會找各個大醫院的科室專家來站臺,我們以骨科醫生術式為例來看整個學習生態。
所以我想強調的是,醫療器械的更新、迭代是一個體系,醫生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這也就是為什么一個器械產品的銷售曲線不是頭兩年迅速爬升,而是緩慢放量,原研廠家需要科室的權威醫生不斷地溝通改進,產品性能和安全質量被認可后,然后再傳導到基層醫生群體,產品使用常態化-放量,市場預期才會逐步兌現。
再以伴隨診斷領域為例,NGS是目前公認國內未來的主流技術,且2018年開始陸續有廠家獲證,但其并沒有迅速顛覆原有院內PCR的市場,一方面是由于NGS的配套設備價格高昂、新的產品需要時間讓醫生和市場認可,另外一方面PCR性價比高和院內檢驗科的人員的使用習慣使得老的技術也依舊會很長一段時間存在。
所以從這里我們更容易的看到趨勢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有時間緩沖,就好比器械的迭代是我們能看到遠處的烏云,知道未來會狂風暴雨,而反觀一些科技領域的迭代,可能就是突然間的大浪,稍不小心大家都全軍覆沒。
顛覆式的技術創新并不容易
照這樣來看,我們長期投資最怕的是什么,就是突然間的大浪,這種大浪就是顛覆式的技術創新一下子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和原有的需求產品,諸如柯達膠卷被數碼相機顛覆、諾基亞按鍵機被蘋果觸屏手機顛覆一樣。
醫療器械領域中顛覆式的技術創新容易嗎?
非常難。
要說什么樣的創新才算是顛覆性創新?從醫療器械產品的角度來看,一定是醫學領域的創新點,這并不是那么的容易找到,因為它都是很多基礎理論的突破。一旦基礎理論研究獲得重大突破,遲早會給生產和技術帶來極其巨大的進步,它是劃時代的,所以這個概率尤其小,特別是在醫學這個領域。
前面也提到,國內廠家主要還是以me-too、me-better為主,做的很多東西還是在應用層面的突破。醫療器械由于是跨學科的綜合性產品,仿制難度很大,也更復雜。且醫療器械涉及多門學科,良好的產品品質由多個實用專利協同作用而成,所以往往專利涵蓋零部件、系統、算法等多方面。
國仟醫療陳豪博士曾對醫療器械創業者建議,在確定了以應用層面進行創新的大基調下,未來更多創新機會應該是在跨界,因為醫療界很多技術的應用,相對于工業界還是比較落后的。
一級市場的創業者更應該放眼到整個工業的各個環節,又或是跨界去工業行業、去半導體行業、去計算機或者去一些平時我們可能覺得比較陌生的行業,去找到真正的在臨床上發揮更大的作用的突破點,提高臨床診斷效率或者治療效率,同時是安全的這些產品,使患者受益。
為什么提這個?因為這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醫療器械領域一級市場投資和創業生態,在當前國內的技術基礎下,顛覆式創新的機會是鳳毛麟角的存在,所以大部分器械細分行業會呈現出領先龍頭企業穩定增長、強者恒強的局面。
當然,隨著一大批國外的帶著先進技術和理念的專家學者歸國,相信未來我們會有更多best-in-class、first-in-class的創新器械企業崛起。
結語
在醫療器械領域,大概率會是月朗星稀的格局。退潮之后,你會發現,前浪還在那里,不一樣的是,后浪也許已經成為了前浪的“小弟”。
希望在醫療器械迎來黃金10年的確定性機會的當下,看到這篇文章的粉絲們能夠不懼風雨,在劇烈回調時有勇氣買入并且堅定的持有,一起享受優秀企業綻放的時間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