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安德醫智旗下顱內腫瘤MR影像輔助診斷軟件,獲得NMPA三類醫療器械審批。AI影像診斷賽道拿下國內首個商業化通行證,突破了發展近5年的瓶頸問題。
行業另一位資深“選手”,也在近期喜獲融資。
6月15日,數坤科技宣布完成2億元B1輪融資,將用于心臟、神經系統、腫瘤等領域的AI輔助診斷研究。這在資本寒冬的不利環境中,對仍在“燒錢階段”企業來說,無異于一針強心劑。
另一方面,在提振經濟的重要命題下,中央拋出“新基建”概念,這一戰略變革與醫療AI恰有重合,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地關于“新基建”的投資計劃規模合計已超40萬億。
借用人民日報的一句評論“未來10年,低階感知智能將向高階決策智能躍遷,將是人工智能算力的‘超摩爾時代’”。
政策、戰略、技術紛紛準備就緒,AI影像診斷作為AI醫療的“排頭兵”,雖仍帶著初出茅廬的稚嫩,但卻義無反顧地,沖向了時代的風口浪尖。
扎堆入場,“千人一面”
AI帶給我們最初的震撼感,大多來自2016年那場關于圍棋的“人機大戰”。AlphaGo的高效通用型算法,令人眼界大開,自此,社會從信息化向智能化全面轉型,各行各業開始擁抱人工智能。
作為承載生命的醫療行業,與人工智能有著天然的契合度,一方面,有海量、高質量的數據;另一方面,也可以直觀地體現AI技術的優越性。
兩大行業疊加,獲得了資本的高度關注。
據CB Insights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投資趨勢年度報告》顯示:
全球人工智能初創公司2019年募集資金達266億美元,而醫療保健占了40億美元,醫療是AI落地最熱門的領域之一。
在國內方面,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統計:
2013-2018年我國人工智能醫療行業融資額整體走高,2016年融資金額獲拐點式突破,是上年的近3倍。
目前AI影像“當紅小生”如科亞醫療、推想科技、匯醫慧影、體素科技等公司幾乎都是在同一是時間(2016年)成立。
2018年底,行業熱度依然不減,相比2017年同期:
在完成融資的企業數量上,同比+21.88%,
在披露的融資總規模上,同比+128.42%。
其中,千萬級別和億級的融資事件更是占到65%左右。
但從另一角度的來說,資本過熱、過快相繼入場,對硬核技術的行業而言,不但無益于“拔苗助長”,而且還造成了賽道白熱化、行業泡沫化的局面。
據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在中國醫學影像AI過去發展的三年里,最顯著的問題就是絕大多數的醫學影像AI公司都集中于類似的醫療器械創新網。
數據顯示,肺結節篩查、糖網篩查兩大熱門方向,集結的AI影像企業數量共計有33家,占比約30.6%。
但實際上,AI影像可為之處比比皆是:
從疾病篩查方向來講,可以向頭部神經、心臟、胸部、腹部、盆腔、骨疾系統,以及慢病、腫瘤等領域拓展;
從臨床流程上來講,還分為入院前的預防和篩查,入院后的急癥、重癥、疑難疾病、復雜疾病的診斷、預計、風險評估、病因分析等環節。
這些都是影像AI可以涉足的領域。
真正的AI醫療應用場景應該是百花齊放,決不是“千人一面”。
首證下發,醫療AI全面“由虛向實”
從上市流程來說,不管是藥品、器械,還是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落地,大致都需要經歷五個階段。
1. 形成專家共識,得到行業內專家的認可;
2. 依靠專家形成專家指南;
3. 得到藥監局批復;
4. 核準物價,從而進行醫院收費;
5. 在深度落地的基礎上,進入醫保范圍,使得該應用服務從自費項變成公費報銷項。
今年以前,AI影像診斷行業最為棘手的問題,就是第一張三類醫療器械證書遲遲“難產”,其中的原因在于三類輔助診斷產品意味著算法需要開始負起責任來,成為“第一讀者”,而且經常會是“唯一讀者”,風險級別較高,所以國家的審批才會很慎重。
流程卡在了第三步,后續的商業化也無從談起。
*2017年9月,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新版《醫療器械分類目錄》,根據最新的分類規定,若診斷軟件通過算法,提供診斷建議,僅有輔助診斷功能,不直接給出診斷結論,則申報二類醫療器械,可直接在省級藥監局申請。如果對病變部位進行自動識別,并提供明確診斷提示,則按照第三類醫療器械管理,必須經國家藥監局審批,并且必須做臨床試驗。
轉變發生在了2020年初,AI三類證首度迎來破冰。
1月15日,科亞醫療旗下冠脈血流儲備分數計算軟件產品獲得首款NMPA批準的人工智能醫學影像產品,盡管藥監局的官方認定較為模糊(審批文件中只提到深度學習,沒有提及輔助診斷),但仍被業內認為是AI三類證的第一次突破。
時至6月,AI影像行業捷報頻傳。
6月12日,安德醫智旗下“天醫智”獲批NMPA三類證,該產品是由天壇醫院和安德醫智聯合成立的"神經疾病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研發,首個藥監局獲批的、明確以“影像輔助診斷”命名的醫療AI軟件。
6月15日,數坤科技宣布完成2億元B1輪融資,從股東結構來看,這一輪投資引入了“國家隊基金”——中銀國際與建銀國際。這說明國家資本進入到醫療AI行業,這對整個產業都是非常好的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3月,數坤研發的冠脈CT造影圖像血管狹窄分析軟件通過了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進入創新審批綠色通道,或能成為下一個AI影像的“持證人”。
在醫療行業,獲批,僅是一個入場券,只能代表有資格進入到戰場,下一步的商業化才是真正難以逾越的險峰。
“持證上崗”的AI影像診斷產品如何盈利?如何讓習慣免費的醫院掏錢付費?企業的商業壁壘、核心競爭力如何構建?這一系列問題都等著獲批之后的公司去作答。
以上問題的答案歸根結底還是要回歸商業本質,就是與臨床深度融合、為醫院以及醫生創造價值。
拿數坤科技舉例,從2017年開始,數坤就拋棄眾人“扎堆”的肺結節賽道,另辟蹊徑,專注心血管領域,前后與北京友誼醫院、北京安貞醫院等數十家醫院合作,已運用AI輔助診斷病例達上百萬例。
此外,數坤還巧妙借助器械廠商的醫院資源,在2019年陸續加入GE、飛利浦AI生態圈,并與國內CT廠商賽諾威盛合作。
落地化、多元化、緊貼臨床的商業路徑,使數坤科技領跑行業,據悉,2020年數坤將銷售目標提升至億級。
未來,拿證企業必將逐漸增多,但需要注意的是,行業需求的更迭并不是拿證的單個產品就能夠滿足的。所以,能夠抓住行業本質、產品迭代能力強、深刻把握市場需求才是贏在未來的核心能力。
未來,醫療AI從單病種走向全病種、全領域
從2016年年底至今,醫療AI成為風口已有四年。以2019年資本退潮為分割,行業真正的優勝劣汰時期已經到來。
2018年,FDA批準了16款醫療AI產品,其中包括第一家獲得FDA認證的中國AI醫學影像企業——深透醫療,應用于PET的AI影像處理平臺。2019年,FDA批準了13款醫療AI產品,GE醫療、西門子醫療、佳能醫療等傳統醫療設備巨頭入場,空白賽道正在逐漸填滿。
據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Global Market Insights數據顯示,醫療影像和診斷技術將成為2017年-2022年智能醫療領域增速最快的行業,預計到2024年,行業將達到250億美元,增速超40%。
按照這個發展速度,接下來三十年,AI會變成一種泛在東西,不再是單一品類,而是最新醫療設備或者醫療產品中都會有AI這樣一個功能。
這一趨勢在最新獲批的BioMind“天醫智”上得以窺見。
獲批產品所屬公司安德醫智大中華區CEO李晶玨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基于單部位、單病種等單一場景的AI應用,只是醫療AI發展的過渡。‘天醫智’的研發從頭部的神經系統疾病開始,到心臟、乳腺再到心血管等胸部、腹部疾病的輔助診斷,實現多部位、多病種的AI應用,是我們未來的產品整體研發方向?!?/span>
據悉,目前BioMind“天醫智”其他系列產品也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及三類證注冊申報。
另外,剛獲2億元融資的數坤科技CEO馬春娥也表示,“未來希望將數坤的產品整合成為成千上萬的“數字醫生”:兼顧所有疾病,既能閱片,又能看病歷,甚至能結合基因信息進行診斷的全能醫生,不僅僅是應用在影像科,而是會沿著疾病的診療流程向上下游擴展?!?/span>
可以預計,未來AI醫療將不局限于放射科,急診、神內、神外、神經介入、心內、乳腺外科等院內所有科室,甚至醫療設備、醫療服務、醫藥研發等領域,都會被AI醫療的商業版圖所囊括。
回過頭看,AI影像從2016年的元年起步,到2017年探索單病種,再到2018-2019年,嘗試在醫療機構落地,持續進化產品,直到2020年,才終于迎來了商業化的曙光。
但其實,三類證的下發,也只是一把打開商業化大門的鑰匙,這個時候,真正的廝殺才剛剛開始,誰勝誰負,也將逐一揭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