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題(二)
公共衛生體系就像一盞路燈,亮著的時候,在路燈下行走的人也許感覺不到什么;而一旦哪一天路燈不亮了,人們才會有不安全感,才會體會到路燈的不可或缺。
—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
兩會動態:IVD技術—“守衛”全國公共衛生安全護城河!
2020年5月24日(昨天),湖北代表團的審議時指出:面對這次疫情,我國公共衛生體系、醫療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來一些短板和不足。我們要正視存在的問題,加大改革力度,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
來源:中國政府網
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今年兩會中的#加強公共衛生#成為各省市人大代表們熱議的話題,隨著“加強公共衛生“話題的升溫不斷,#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也首次出現在了政府報告中(近兩年的政府報告并沒有直接將“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寫入,但在代表團會議、政策完善等項目中基層醫療一直占據重要地位)。
常言道:“吃一塹,長一智”。今年來勢兇猛的新冠肺炎,成為我國感染范圍最廣,傳播速度最快的一次重大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在兩會召開的此時,大力加強公共衛生建設正當其時!
科普小提示:
公共衛生安全關系到一國或一個地區人民大眾健康的公共事業。公共衛生具體包括對重大疾病尤其是傳染病(如結核、艾滋病、SARS等)的預防、監控和治療;對食品、藥品、公共環境衛生的監督管制,以及相關的衛生宣傳、健康教育、免疫接種等。
顯而易見,國家公共衛生的安全主要要在傳染病領域建好防護網!值得一提的是,既然是公共衛生安全,那必定是保障權所有群體的衛生安全,形成完善的疾病預防體系,這也將拉動基層醫療機構的防控能力。
可以猜測,在未來的幾年中,識別病毒的技術平臺—分子診斷與免疫診斷在國家公共衛生發展趨勢將不可阻擋。
5月23日:科協、科技界委員聯組表示:要加強常態化疫情防控的科學精準,鼓勵科學家要盡快研發出無需實驗室環境、檢測時間更短、手段更便捷、準確率更高、更安全的核酸檢測迭代技術。
分子診斷與免疫診斷在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性:
分子診斷:狹義上來講是指基于核酸和蛋白質的診斷,即對各種DNA和/或RNA樣本的病原性突變的檢測以便實現對疾病的檢測和診斷。分子診斷技術可針對產生疾病的相關基因進行準確診斷,該技術廣泛應用于傳染性疾病、腫瘤診斷、血液篩查等。
免疫診斷 :免疫診斷是以免疫學為基礎,利用抗原抗體之間的特異性免疫反應來測定免疫狀態、檢測各種疾病的診斷方法。免疫診斷有五大分類,其中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是目前世界公認的先進的免疫診斷技術,廣泛應用于腫瘤標記物、傳染病、激素等方面。
免疫診斷適用于半定量與定量分析。具有特異性好、靈敏度高 、穩定性好、檢測時間短的特性。
在這次新冠疫情中 ,基于分子診斷、免疫診斷技術下生產的新冠試劑盒成為疫情期間醫療機構的剛需,對整個新冠疫情帶來極大積極影響。從這兩種技術手段在疫情期間作出的杰出表現來看,這次兩會中將體外診斷技術提上加強公共安全工作的重要日程“實至名歸”!
兩會代表聲音:
圣湘生物董事長戴立忠說:“加強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特別是基層疫情防控機構核酸檢測能力建設,不僅將大幅提升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而且對于提升基層醫療機構傳染病、癌癥等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加強分級診療體系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全國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花蓓等代表建議,修改傳染病防治法,將傳染病防治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建立統一的指揮體系。
兩會動態:國家支持IVD企業在傳染病領域的研究!?
眾所周知,傳染病從來不是一場局限于醫療領域的危機,它更是一場全球性的災難。以新冠肺炎為例,這次疫情的爆發雖不足以毀滅整個人類文明,但是它已經在全球引起了500多萬人的感染,奪走了30多萬人寶貴的生命;引起了紐約股市和全球股指期貨指數的大幅度下跌,進而沖擊了全球實體經濟。
這些足以證明,只有加強防治傳染病社會才能高效、正常運轉。
兩會代表聲音:
恒瑞集團董事長孫飄揚表示:建議開放國家基金支持企業開展傳染病領域基礎研究。
孫飄揚建議,對于一些發生大規模流行且風險較大的致病原,由國家支持強化戰略儲備型研究,提前布置,提前攻關;國家支持建立流行病應對的技術平臺,掌握關鍵技術;充分利用國家已建立的有關病毒研究技術平臺,鼓勵、強化與企業合作開展技術攻關,促進成果轉化。
疫情的防控非一朝一夕就能建成,這需要企業不斷的加大對識別傳染病毒的研發投入,包括加大對分子診斷、免疫診斷平臺的投入,試劑研發的投入等。只有夯實病毒診斷技術的護城河,才能應對未知的生物風險。
另外,隨著對人類基因及其結構改變、基因表達或表達產物代謝異常與疾病的發生,診斷檢測方法學的進步有利于人類對疾病的認識從點到面,這對于對于個體化醫學時代患者疾病的診治的重要意義。
2020年4月,河北省科技廳印發關于組織申報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項目的通知。要求京津冀三地繼續實施基礎研究合作專項,2020年度將圍繞“精準醫學研究”受理專項項目,資助數量20項左右,單項支持力度60萬元,由三地分別撥付,項目執行期3年。
研究內容聚焦在京津冀高發、危害重大并具有研究優勢和特色的疾病領域,鼓勵有研究基礎的團隊,利用已有研究隊列、生物樣本庫、數據庫等,通過基因、蛋白質、代謝等多組學研究,分子、影像診斷技術研究等。
2020年4月16日,蓋茨基金會先后捐贈2.5億美元用于新冠病毒診斷工具、藥物和疫苗的開發,并為非洲和南亞的合作伙伴提供資源,擴大他們對新冠病毒檢測、治療和隔離工作的規模。
隨著兩會的落幕 ,關于傳染病防控的一些系列科學的、落地實行的政策將逐一利好IVD企業,并加速體外診斷行業在全球的發展腳步,國產IVD替代的進程也會隨之加大。
寫在最后
此次,兩會結束后,全國公共衛生體系煥然一新。很多薄弱的領域將逐漸完善,但這需要政策與技術的結合才能順利落地執行。企業要對體外診斷技術人才進行深層次的培養,不僅學術、技術領域,還需要在對事物的認知與創新力的激發方面打破固有思維以便幫助從業者對新生物或新病毒的認識與理解。
另外,企業在開展IVD技術研發項目時,還需具有務實、沉穩、高效的工作精神,穩步有序加快IVD技術攻關。
小編曾在高中的時候讀過一完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仰望星空,覺得宇宙如此的浩瀚,而我自己特別渺小。其實,這種對未知的恐懼,對變化的焦慮,在每一個人的身上,也在作為整體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中。
由此,我們只能通過精進的科學技術手段,探索人類未知的每一小步,科學地攻克生物領域盡在眼前的“未知”,并保持對大自然和宇宙所有生命體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