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癌是婦科常見惡性腫瘤。原位癌高發年齡為30至35歲,浸潤癌為45至55歲,且近年來發病呈現年輕化的趨勢。
WHO ICO 2019年的數據統計,宮頸癌全球新發病例近57萬,死亡病例約31萬,是15至44歲女性中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大惡性腫瘤。我國宮頸癌現狀同樣值得重點關注。2019年1月,國家癌癥中心發布了最新一期全國癌癥統計數據報告。報告顯示,2015年宮頸癌發病率為6.25%,在女性惡性腫瘤中排在第6位。
好在宮頸癌病因明確,是一種能夠早發現、早預防的癌癥。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已經確認高危型HPV(人乳頭瘤病毒)持續感染與宮頸癌密切相關,并且,從普通宮頸炎癥發展至浸潤期需要經歷10至20年的時間,這為宮頸癌早發現、早干預提供了有利時機。
據了解,Ⅰ期(宮頸癌局限在子宮)患者存活率高達80%-90%,Ⅱ期(腫瘤超越子宮,但未到達陰道下1/3或未達骨盆壁)存活率達60%-70%。發展到浸潤期之后,生存率僅為10%。國家癌癥中心2018年發布的數據顯示,90%的宮頸癌患者確診時已經發展成浸潤癌,生存率大大降低,預后也較差。因此,推廣宮頸癌早篩是有效預防和逆轉宮頸癌的重要途徑。
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加速消除宮頸癌全球戰略草案(2020-2030)》,呼吁在2030年實現70%的35-45歲婦女接受精準篩查、90%宮頸病變患者接受治療和護理。要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宮頸癌篩查技術的進步。
大量新技術(人工智能細胞學篩查、HPV檢測)的誕生,進一步提高了宮頸癌早篩的準確性和簡便性,為大力推動宮頸癌早篩方法廣泛普及,降低宮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提供了有利支撐。本文主要介紹人工智能細胞學、HPV檢測技術,并對相關企業和產品進行了梳理。
傳統宮頸癌早篩手段存在諸多不足
傳統的宮頸癌早篩手段包括肉眼觀察、巴氏涂片法(Pap Test)、宮頸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測(TCT)。
肉眼觀察包括宮頸醋酸白染色(VLA)和宮頸盧戈氏碘染色(VILI)兩種方法。VLA是指將3%-5%濃度的醋酸溶液涂抹于宮頸表面,一分鐘后在100瓦的白熾燈光下肉眼觀察宮頸的變化,若鱗狀上皮呈粉紅色,柱狀上皮呈紅色,則為正常,若發生醋白反應(經醋酸染色后呈白色),則表示宮頸存在病變,需進一步檢查。
VILI是指將Lugols液涂抹在子宮頸表面使其染色,然后用肉眼觀察宮頸著色情況。若宮頸上皮呈棕褐色或黑色為正常,若呈芥末黃或桔黃色,則表示宮頸存在病變,需進一步檢查。
VIA和VILI操作簡便、費用低廉,但靈敏度和特異性低,只適合用于粗篩。
巴氏涂片法是指通過陰道窺器刮取宮頸脫落細胞,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是否異常。巴氏涂片法價格低廉,便于普查,自1941年問世以來,被廣泛用于宮頸癌篩查,為降低宮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做出了重要貢獻。
巴氏涂片法對宮頸的高度病變和宮頸癌特異性較高,但靈敏度低,存在較高的假陰性率,限制了其在臨床上的進一步應用和發展。
TCT和巴氏涂片法都是針對宮頸脫落細胞進行細胞學檢查。TCT是指將涂片送至檢測中心,經過離心、制片、染色等步驟,獲得優質、清晰的圖片,宮頸異常細胞檢出率高達95%,能有效提高篩查準確率,降低漏診率。TCT彌補了巴氏涂片法的諸多不足,已經成為目前主流的宮頸癌篩查手段。
不過,雖說TCT篩出率較高,成本也比較低廉,但其涉及多個人工操作流程,需要專業的病理醫生操作。并且,TCT檢測對病理醫生的專業水平依賴程度高,若醫生經驗不足容易導致誤診和漏診。
遺憾的是,目前我國擁有執照的病理醫生不足兩萬人,按照國家衛健委每100張病床配備1至2名病理科醫師的配置要求計算,病理醫生缺口超過9萬人。并且,培養一名合格的病理醫生成本非常高。臨床醫學本科畢業之后需要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獲得從業病理醫師的資格,之后再經過大型醫院病理科10年左右的臨床病理診斷實踐,才能成為獨當一面的病理醫生。
由于需要進行宮頸癌篩查的人數和病理醫生數量嚴重不匹配,遠遠不能滿足TCT檢查的要求,倒逼企業開發新技術和新方法。人工智能+云平臺細胞學篩查和HPV檢測的問世讓宮頸癌篩查大大降低了對病理醫生的依賴,促進宮頸癌早篩普及并下沉至基層。
宮頸癌篩查手段優缺點對比
與其它癌種相比,宮頸癌早篩在我國已經較為普及,各大體檢中心均推出了宮頸癌篩查套餐。美年大健康推出的女性兩癌套餐采用TCT檢查和HPV-DNA檢查兩種方式。愛康國賓的宮頸癌篩查項目應用TCT檢測和HPV檢測技術。慈銘體檢則采用的是TCT檢測技術。
單是從體檢中心推出的宮頸癌篩查項目就可看出,我國宮頸癌篩查項目較為普及,且對于HPV檢測技術的接受度和采納率也較高。
從篩查覆蓋率來看,宮頸癌也是各個癌種中早篩覆蓋率較高的癌種。2019年,在第十七屆全國子宮頸癌協作組工作會議上,國家衛健委婦幼健康司副司長宋莉介紹稱,從2009到 2017 年,中國農村婦女宮頸癌共篩查7398.5萬人。開展免費篩查項目的縣區市從2009年的221個,增加至2017年的2200余個縣,加上從2017年開始各省級財政支持開展的貧困婦女兩癌篩查全覆蓋項目,覆蓋全國了54.1%的縣區市,篩查婦女人次已經突破1億人。從數據上看,農村婦女的“兩癌”篩查項目中,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檢出率、隨訪率、治療率呈總體上升的態勢。
大力推廣宮頸癌免費篩查,基層是政策關注重點
“兩癌”篩查工作最早啟動于2009年,衛生部和全國婦聯開始利用中央財政專項補助經費,在全國范圍內(221個縣區)實施農村婦女“兩癌”檢查項目;2011年7月,《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指出,要加大專項資金投入,要擴大“兩癌”檢查覆蓋范圍,宮頸癌篩查覆蓋率要達到80%;《健康中國行動(2019-2022年)》指出, 到2022年,農村適齡婦女“兩癌”篩查縣區覆蓋率達到80%。
政策層面的大力支持為普及宮頸癌篩查,為行業發展帶來了利好條件。河南省2019年完成宮頸癌免費篩查144.85萬人,湖北省2017-2019年對120萬人完成人工智能宮頸癌篩查。隨著宮頸癌篩查的覆蓋人數不斷增加,市場對于宮頸癌早篩產品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市場迅速擴大。
由于生活環境、經濟條件、醫療衛生和人們認知水平的限制,農村地區一直是普及和推廣宮頸癌篩查的“死角”。政府一直堅持為農村適齡婦女免費進行宮頸癌篩查,通過提高農村婦女篩查率降低我國宮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
人工智能細胞學檢測、HPV檢測提高篩查效率和準確率
廣證恒生估算,我國宮頸癌早篩市場規模為345億元。面對數百億的市場規模,各家企業開始爭奪宮頸癌早篩市場。
動脈網對布局宮頸癌早篩市場的創新企業進行了整理,將其分為了三類,分別是人工智能細胞學檢測解決方案研發企業、HPV檢測技術研發企業以及居家早篩產品研發企業。從三種類型企業的數量來看,人工智能細胞學篩查和HPV檢測企業數量較多,開發居家宮頸癌篩查產品的企業較少。居家篩查是節省醫療衛生資源、提高篩查可及性的重要手段,未來這一類型的企業會逐漸增多。
HPV檢測可直接檢測出是否感染高危型HPV,敏感性高
巴氏涂片法和TCT等細胞學檢測手段主要檢測宮頸處的異常細胞,HPV檢測則是檢測宮頸是否存在HPV感染。研究顯示,90%以上的宮頸癌伴有高危型HPV感染。
目前,已經發現的HPV有100多種型別,可分為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會導致尖銳濕疣等病變,高危型則會導致宮頸癌及宮頸上皮內高度病變(CIN2/3)。常見的高危型包括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等型別,HPV檢測就是通過檢測高危型HPV進行宮頸癌篩查。
研發HPV檢測試劑盒技術門檻并不高,所以這一賽道上的企業比較多。各家企業用的技術包括熒光PCR法、雜交捕獲法、導流雜交法、流式熒光雜交法等。
從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企業采用的是熒光PCR法。熒光PCR法是采用針對某個HPV基因型特異引物及探針擴增病毒DNA序列,該方法技術門檻較低,可檢測14種高危型HPV病毒,靈敏度和特異性較高。
HPV檢測能夠直接檢測出女性是否存在高危型HPV感染,檢出率高。并且,HPV檢測結果比較容易解讀,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對病理醫生的要求,緩解病理醫生缺乏的痛點。
但目前,HPV檢測的局限性在于只能檢測特定的幾種HPV,無法檢測超出檢測范圍以外的HPV,容易造成漏檢。因此,接下來各家企業需要使用更多創新技術,提高HPV分型檢測試劑盒的檢測范圍、準確性及穩定性。
人工智能細胞學檢測,提高病理醫生工作效率
傳統TCT診斷具有篩出率高、價格低廉的優勢,但涉及多個人工操作流程,需要專業的病理醫生操作,對病理醫生的專業水平依賴程度高,若醫生經驗不足容易導致誤診和漏診。由于我國病理醫生缺乏,阻礙了TCT檢測大范圍普及。
人工智能是病理醫生缺乏難題的突破口,蘭丁高科已經完成人工智能+云診斷細胞檢測技術的研發并成功大規模應用。該技術具有智能化、自動化、標準化特點,通過將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大數據、顯微成像、機器人控制、物聯網和5G等技術相融合,并對多年積累的數百萬例細胞病理大數據進行深度挖掘,研發出適合我國大規模人群癌癥篩查的細胞病理人工智能診斷全套技術。
目前,各家的技術方案都是先是對樣本進行取材、制片,再由設備對樣本中的細胞掃描出來,上傳診斷系統,然后由電腦系統進行自動閱片,進行智能化診斷,給出初步報告,最后由病理醫生審閱。
傳統的TCT檢測流程為“染色制片—病理醫生診斷—診斷報告”,人工智能細胞檢測技術的流程為“染色制片—AI 判讀—病理醫生復核—診斷報告”,多了AI判讀步驟,可提高檢測準確性和工作效率,降低對病理醫生的依賴,緩解基層地區病理醫生不足的問題,促進宮頸癌早篩向基層普及。
創新應用場景,開發宮頸癌居家篩查產品
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宮頸癌早篩產品都需要在醫院或體檢中心,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完成取樣。在醫院進行宮頸癌篩查需要用專業的擴陰器將采樣耗材放入女性陰道宮頸內,女性體驗感差,導致篩查依從性低。
因此,除了在技術層面上進行創新外,也有公司正在應用場景層面進行創新,力圖開發出宮頸癌居家篩查產品,讓取樣操作更簡單,保護女性隱私,提高篩查依從性。
在這一賽道,諾輝健康已經研發出基于尿液的HPV檢測產品。該產品通過檢測宮頸脫落細胞中的基因異常表達,幫助患者發現宮頸癌前病變和早期癌變,,可居家完成取樣,再將樣本寄送至檢測中心。
另外,華大基因和之江生物也已經推出自取樣HPV分型檢測產品。華大基因通過自取樣技術,讓用戶足不出戶就可在家檢測,5分鐘左右即可完成采樣,寄回樣本后5天內即可在手機上查結果,大大地增加了篩查的便捷性,使之覆蓋更廣泛的人群,使醫療資源匱乏地區開展篩查成為可能。
多元化、個體化篩查策略更適合當前中國國情
總的來說,TCT檢測、HPV檢測等單一的宮頸癌篩查手段各有優缺點,由于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因此,針對各個人群的實際情況制定多元化、個體化篩查策略是當前中國國情下比較合適的解決方案。
例如,針對經濟能力較強的人群,可采取TCT檢測和單價較高的HPV檢測聯合篩查的策略;針對基層地區,可采取人工智能細胞學檢測分析;對于偏遠地區、貧困地區以及極度缺乏病理醫生的地區,可以采取VIA和VILI進行粗篩,再將疑似患者送至上級醫療機構確診;對于經濟能力較強并注重隱私和操作簡便性的人群來說,居家早篩產品是比較好的選擇。
新興技術企業、老牌企業均在布局宮頸癌早篩領域
動脈網對宮頸癌早篩產品研發企業的最新一輪融資進行了整理。
從融資輪次來看,布局宮頸癌早篩市場的既有新興技術企業,也有老牌體外診斷頭部企業。大部分新興技術企業尚未上市,未來還有較大的成長空間。老牌體外診斷企業,如華大基因、達安基因、迪安診斷均已經上市,進入了成熟期。
從融資金額來看,華大基因、之江生物、透景生命等頭部企業已經獲得了上億元融資,屢受資本市場看好。不少企業A輪和B輪融資均為數千萬元。完成超億元人民幣融資的企業共有6家,分別是華大基因、諾輝健康、迪安診斷、達安基因、透景生命、華銀健康、金域醫學。
海外企業引領宮頸癌早篩技術發展
國外發達國家宮頸癌早篩市場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宮頸癌覆蓋率高,這其中離不開海外宮頸癌早篩領域的創新企業,通過研發新技術、新產品降低宮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動脈網對一批海外領先的宮頸癌早篩企業進行了整理。
Hologic:可同時提供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TCT與最新一代E6E7 mRNA HPV檢測
Hologic(豪洛捷)成立于1985年,總部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市,是美國一家開發、生產和銷售診斷產品、醫療成像系統以及婦女外科檢查產品的創新型醫療技術公司。2019年,豪洛捷公司實現收入33.67億美元,利潤增長強勁。
Hologic是目前全球唯一可同時提供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TCT與最新一代E6E7 mRNA HPV檢測的企業。旗下產品Aptima? HPV檢測有效降低了傳統方法學中過高的假陽性率,已經獲得FDA認證。
Roche:全自動 HPV 樣本制備和檢測
Roch總部位于瑞士巴塞爾,在制藥和體外診斷領域世界領先,致力于兩大核心業務——藥品和診斷,提供從早期發現、預防、診斷到治療的創新產品與服務,從而提高了人類的健康水準和生活質量。
Roch推出了Cobas?4800 全自動 HPV 樣本制備和檢測,該產品是 FDA 批準并用于宮頸癌一線初篩的檢測技術,采用全自動樣品制備與實時聚合酶鏈反應(PCR)、擴增和檢測技術,提供HPV16型、18型和其他12個高風險HPV亞型匯總的結果。除了檢測HPV病毒之外,也檢測β-球蛋白,作為內部質控并確定樣本是否含有抑制擴增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