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大流行對全球經濟打擊甚重,最核心的焦點是對供應鏈的重創。
抗生素、治療藥物、口罩、隔離服、呼吸機……這些醫療物資在新冠患者大量爆發的美國市場,頻頻出現的短缺現象,引發了以“供應鏈”為核心的論戰。
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中國市場成為這場論戰的核心:
根據鄧白氏商業資料公司的評估,在《財富》1000強企業中,有163家在中國擁有與其有直接業務關系的一級供貨商,而938家擁有中國第二級供貨商為第一級供應。
換句話說,《財富》1000強企業幾乎都直接或間接承受了供應鏈上的“中國因素”風險。
爭論的焦點在于,供應鏈是否會遷出中國?疫情是否會逆轉經濟全球化?以及中國市場應該如何應對?
疫情下,全球脆弱的供應鏈
疫情之下,全球醫療供應鏈顯示出了出人意料的脆弱性。
美國醫療保健管理咨詢公司Vizient發布的數據顯示,由于新冠患者住院治療和呼吸機使用量增加,美國對鎮靜劑、止痛藥和麻醉麻痹藥的需求急劇上升,新冠爆發之前3個月的供應現在可能在一周內就完成了。需求量上漲超10倍!
FDA列出的目前短缺藥物足有100多種,包括磷酸氯喹片(特朗普建議新冠患者服用)。
從3月1日-17日,醫療保健公司Premier收到的對氯喹的需求比正常量增長了3000%。
與激增的需求相對應的是,由于新冠疫情導致的停產、區域封鎖等,醫療供應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抗疫產品供應不足成為當下“新常態”。
救命物資握在別人手里,就好像被人卡住喉嚨,隨之而來的就是危機感。這種感覺顯然很不好?,尤其對于一直以來以“世界最佳”心態自居的美國來說。
美國供應鏈管理教授Nada Sanders表示,緩解供應短缺應該成為醫療體系應急計劃的一部分。同時,隨著911事件、非典和2011年日本海嘯的發生,“我們(的醫療體系)遭受了經常性的大規模破壞。”
以“高效率、低成本”為核心的全球化采購彈性缺失
如何緩解供應短缺?最重要的當然是“對癥下藥”。
供應鏈出現問題之后,美國專家登場深挖本次供應鏈問題的根源,最終將這場供應鏈脆弱性的原因歸結為——制藥業的全球化采購造成了對于全球供應鏈存在超強依賴性。
制藥業采購全球化的動機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從而帶來強勁的現金流和賬面數字。但為了盡可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企業在正常運轉的過程中,通常有且只有一個穩定的供應來源,這種供應鏈效率高,卻幾乎沒有任何的冗余和彈性。
當世界將目光聚焦在供應來源時,作為世界制造業之都的“中國”引人注目:
美國80%的活性藥物成分來自國外,尤其是中國和印度,而印度約70%的原料藥從中國采購。這兩個國家中的任何一個出現問題都會給供應鏈帶來麻煩。
在新冠大流行之前,全球外科口罩有一半來自中國。
根據GEP的數據,10家最大的醫療器械企業中,大多數都在中國有制造中心。
影像領域GPS的生產線基本在中國都設有工廠,IVD領域的生產線也正在中國搭建起來。
中國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關于“將供應鏈搬出中國”的言論甚囂塵上,占據商業經濟話題榜榜首。一時之間風聲鶴唳。
但,產業鏈真的就要遷出中國嗎?產業鏈真的就會遷出中國嗎?
反脆弱,就應該遷出中國嗎?
需要明確的是,在過去幾十年里,全球供應鏈一直在轉移。
“中國制造”仍是供應鏈首選
外資企業并不是今天才決定在這里建廠,也絕不是今天才打算把供應鏈遷走。
2005年左右,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增加,一些外資企業就陸續將供應鏈搬到了成本更為低廉的越南、太過、孟加拉等新興經濟體,不過搬遷集中在服裝、玩具、皮鞋等傳統制造領域。
2018年中美貿易沖突,鑒于特朗普的“胡蘿卜+大棒”策略,中國又迎來了一波供應鏈出走潮。
2019年5月,中國美國商會對會員企業進行的關稅影響調查顯示,為了應對關稅的影響:
美國公司越來越多地采用“在中國,為中國生產”的戰略(35.3%),或推遲和取消投資決定(33.2%)。當時約39.7%的受訪者正在考慮將制造工廠遷至中國境外,東南亞(24.7%)和墨西哥(10.5%)是轉移的首選之地。
但最終結果呢?以蘋果為例,2019年8月路透社一篇報道指出:蘋果的供應鏈反而更加依賴中國,“中國制造”仍是科技類供應鏈的最佳選擇。
中國完整的生態系統構成了巨大粘性
這背后,是中國多年來供應鏈的發展,形成了相較于其他新興地區更為完善的供應鏈配套設施,如充足的電力供應、完善的物流體系、安定的社會秩序、高效率的政府效率等等。
這種完整的生態系統,才能夠配合各大企業多年來所提倡的“精益生產、零庫存生產”等概念的實現。
搬遷,就意味著在另一個地區重建一個新的、完整的生態系統,不但要將上游供應鏈重新整合,還需要與供應商重新磨合。而這,并不是美國或日本所能提供的產業搬遷“補償”所能夠彌補的。更何況,中國有很大的內需市場。
也因此,中國完整的生態系統構成了中國供應鏈的巨大粘性,也就讓眾多企業無法果斷將供應鏈的遷移出中國。即便真的要遷出,也絕非在短短幾年內就能實現。對于需要嚴格把控質量的醫療產業,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在疫情期間全球供應鏈確實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但是中國在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方面所展現的管理能力,進一步證明了中國制造的韌性和不可替代性。
本來叫囂著讓供應鏈遷出中國的言論,在全球爆發疫情后都靜了下來。中國供應鏈在疫情受控后迅速恢復正常運作,而東南亞供應鏈目前生產停擺,驗證了中國相對于其他新興市場的優勢。
分散風險,才是“遷出”的根源
既然如此,為什么“供應鏈遷出中國”的言論如此熱門,經久不衰呢?
事實上,外資企業并非要“完全”遷出中國,而是要“部分”遷出中國,從而構建多樣化采購模式。
多樣化的供應鏈意味著全球采購,但相較于目前的供應鏈體系而言,看起來更像一個股票投資組合。成本可能更貴,但這平衡了失去供應的風險。
簡單來說就是,分散風險,“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從整體而言,供應鏈洗牌也未必是針對中國,而是對于全球布局的地區性分散風險。
疫情下的區域封鎖,讓不少只有單一區域貨源的企業沒能撐到曙光來臨就倒閉了。這種情況下,所有企業都在思考如何才能縮小風險敞口。目前擺在企業面前的,就是必須要讓供應鏈更加多元化,這是世界各地的人都學到的教訓。
不可逆的多元化供應鏈趨勢
企業必須重新認識供應鏈“多元化”的意義。
短期來看,疫情結束之后,全球醫療供應鏈必將重組。
長遠來講,跨國企業僅僅是暫時無法離開中國,不代表他們不打算把供應鏈遷出中國。只要新興市場的供應鏈環境逐漸成熟,對于跨國企業來說,把供應鏈(部分)遷出中國絕對是喜聞樂見的。
中國市場的優勢在于,我們尚且有著充足的時間,來調整、適應全球供應鏈格局的變化。我們需要清醒的認識到,在目前的工業3.0時代,中國供應鏈的優勢并非成本,而是強大的生態系統。
① 應用創新科技提升生態系統的粘性
在本次抗擊疫情過程中,無論是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辦公還是智能制造、智能科技都迸發出驚人的能量。
因此,加快推動中國制造自動化、智能化轉型,加快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不僅可以有效應對各種風險,而且能夠幫助中國制造業提質增效,降低成本,創新商業模式,推動產業升級轉換,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5G、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等還能加強生態系統的粘性,尤其在供應鏈上:
通過將過去和現在的數據匯總分析,將會形成一幅描繪供應需求的圖景。
如果出現了不尋常的醫療訂單,數據和技術可能有助于識別短缺或其他原因的變化。當使用量出現峰值時,這些技術可以幫助了解需求并預測將會發生什么。比如,美國ESO已經每年使用這些指標來確定流感何時消退。
▲防護用具使用量的智能追蹤
新冠大流行中,供應鏈數據還用于通過數據追蹤技術,幫助確定人員隔離的必要性。
除此之外,追蹤緊急醫療服務電話的數量及相關數據可以預測新冠的陽性診斷率和住院率,這對于醫院防護物品的采購及配備具有參考意義。
而這些,最終將增強供應鏈的彈性。
② 為未來的少批量、長距離、多來源協作做足準備
供應鏈的多元化將成為趨勢。這種趨勢在過去的一些突發事件中已經有所顯現。
2012年,美國白蛋白等血液因子產品短缺,美國通過從多家制造商那里獲得供應,引入了冗余供應商以穩定市場。
2017年,颶風瑪利亞之后,美國大量供應鹽水袋的波多黎各的電網受到風暴重創,進而導致美國出現了嚴重的鹽水袋供應不足。德國貝朗緊隨其后對美國進行了大量投資。
而由于在波多黎各的工廠受到颶風的襲擊,百特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期,才重新奪回了市場份額。
供應鏈風險管理對中國企業來說同樣重要,中國企業也應增強自身供應鏈的彈性和韌性,分散風險,提升中國制造的“免疫力”。
中國供應鏈從業者,也要為這種供應鏈多元化趨勢可能帶來的少批量、長距離、多來源協作做足準備。
在塔勒布的《反脆弱》一書中,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強韌,而是“反脆弱”,即在沖擊中受益壯大。風會熄滅蠟燭,卻能使火越燒越旺。
對不確定性事件也是一樣:要利用它們,而不是躲避。
目前全球化供應鏈的爭奪仍集中在高科技領域。
但醫療行業與人類健康甚至未來息息相關。
比爾·蓋茨在2015年的TED演講中講過:“如果有什么能在未來幾十年內,殺死一百萬人,非常有可能是傳染度極高的病毒,而不是戰爭。” 新冠的爆發,讓這句話幾乎成為預言一般的存在。
近幾年來,醫療相關供應鏈的監管也日趨嚴格,轉入過程艱難且漫長。
疫情不會終結全球化進程,但會讓人們重新審視全球化、產業鏈及其治理框架,并在合作與開放之中不斷做出修正,尋找新的機會、新的增長點。
疫情不會逆轉經濟全球化,但大概率會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結構的進一步重組,這也將給中國企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反脆弱,醫療供應鏈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