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一区二区不卡-日韩一品道-日韩一级一欧美一级国产-日韩一级视频免费观看-亚洲精品AV中文字幕在线-亚洲精品爆乳一区二区H

醫療器械創新網

logo

距離創新創業大賽報名結束
48
16
37

會員登錄

用戶登錄 評委登錄
一周內自動登錄 建議在公共電腦上取消此選項
一周內自動登錄 建議在公共電腦上取消此選項
一周內自動登錄 建議在公共電腦上取消此選項
手機驗證碼登錄 還未賬號?立即注冊

會員注冊

已有賬號?
醫療器械創新網
醫療器械創新網

謹防醫療行業的瑞幸“塌方效應”

日期:2020-04-13

疫情的陰霾還未散去,美股最快IPO記錄保持者——瑞幸咖啡在美股的講臺上,又給全球股民們上了一堂價值22億元的“造假鑒別課”。


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造假事件被坐實后,國內竟然有很多網友給瑞幸打氣:“瑞幸割美國股市的韭菜,補貼中國人喝咖啡”、“瑞幸品牌是民族之光,一定要活下去,不能倒”...


殊不知,瑞幸割的不是美國韭菜,而是全球資本市場上中概股的集體信用。短短一周時間,美股市場上,瑞幸的“塌方效應”已經顯現:

  • 4月3日,跟誰學發布2019財報,即使營收翻4倍,利潤翻10倍,但因為財報中的一點小問題,股價反而大跌20%;

  • 4月7日,愛奇藝遭研究機構Wolfpack Research置疑財報造假,使其盤中股價一度下跌超14%;

  • 4月8日凌晨,好未來教育自曝某些員工制造虛假合同,夸大銷售數據。盤后股價暴跌,一度達25%...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于中國醫療行業而言,瑞幸事件絕非隔岸觀火,反而是給國內資本市場敲響了一次警鐘。


在合規轉型之際,近些年醫療行業的“瑞幸事件”似乎從來就沒有終止過:康美300億一夜蒸發、輔仁18億不翼而飛、步長藥業斯坦福危機...


借由瑞幸事件,我們需要反思的是,渾水模式之下,一眾醫療企業是否能經得起盡調?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之下,又該如何避免中國醫療行業的瑞幸“塌方效應”?




中國企業信用透支


4月2日,在遭渾水質疑后,瑞幸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一份自查報告稱,發現公司首席運營官兼董事劉劍先生以及向他報告的幾名員工存在不當行為,包括捏造某些交易,2019年偽造了22億元的銷售金額。


事后,瑞幸董事長表示依然“元氣滿滿”,但換來的卻是中概股同仁們的“跌跌不休”。


受瑞幸財務造假事件持續發酵以及其他內外部不利因素影響,近10個交易日內,有6只納斯達克市場的中概股跌幅超過30%,近5個交易日內跌幅超過10%的中概股有20只。


瑞幸事件還可能影響中概股赴美IPO的速度。


歷史上,美國證券交易部門曾不只一次對相關中概股會計舞弊問題展開調查,導致不少公司股價跌破發行價尤其是2011年前后,受中概股造假影響,部分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甚至遭停牌。


甚至還有可能,加速美國證券監管部門對中國企業進行立法限制的進程。


去年3月份以來,美國的兩黨議員已經達成共識,先后提出了兩個限制中國上市公司的議案,這項由兩黨支持的法案要求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按美國的規定披露審計報告,對于連續三年沒有合規的中國公司,禁止進入美國資本市場


此次造假事件,將直接導致美股未來對中概股的審查、監管更嚴厲,或間接導致投資者更謹慎,中國企業出海更難。


對于醫療行業而言,一個類似的案例就是美股上市藥企百濟神州,它也曾遭遇做空,但結局卻與瑞幸大不相同。


2019年9月5日,香港研究機構J Capital Research的一份報告指出百濟神州虛增近60%的銷售數據,并稱掌握足夠的證據證明該公司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J?Capital Research做空報告


受此影響,百濟神州9月5日美股盤中股價一度暴跌逾13%,截至當天收盤,該股跌6.78%,報131.03美元。


9月7日早上,在美股開盤前夜、港股開盤兩個半小時前,百濟神州召開了電話會議,一一舉證回應了報告中的問題。


事實證明,資本市場做空機構并不是每一次都百發百中。因為J Capital Research未能根據回應進行反駁,這次事件僅使百濟神州股價小幅震蕩,仍不改持續走高的趨勢。



我們是“真金”嗎?


百濟神州是國內為數不多的研發創新型藥企,在中國和美國的產業布局和網絡,能夠經得起成熟資本市場的考驗,其實力可見一斑。


但對于一眾國內上市藥企來說,我們敢自稱是“真金”,經得起“火煉”嗎?


一個尷尬的事情是,在中國A股市場,接近200家的醫藥生物類公司幾乎是爆雷重災區,“年年爆大雷,月月有小雷”似乎已經成了業內常態。


相比瑞幸造假22億元,A股上市藥企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遠的不說,就說去年發生的康美藥業事件。


2019年4月30日凌晨時分,康美藥業自曝財務指標出現重大“差錯”:2017年財報上的300億資金其實并不存在。


很快,康美藥業財務造假被做實。


5月17日,證監會通報對康美藥業的調查進展,表示已初步查明,康美藥業披露的2016年至2018年財務報告存在重大虛假。當天,康美藥業變身“ST康美”。


8月16日,證監會通報對康美藥業的調查結果:2016年至2018年期間,共涉及造假金額近1200億元。


跌落神壇的康美藥業,股價跌幅超90%,市值蒸發超千億。當初敢于媲美恒瑞的“醫藥白馬”,轉眼間落得一地雞毛。


巴菲特曾說過一個觀點:當屋子里發現一只蟑螂時,那么肯定不止這一只。


這句話在A股市場真實的發生著。同樣在2019年,A股藥企的爆雷事件還包括:

  • 仁藥業17億元資金“憑空消失”?

  • 博瑞醫藥實控人年薪70萬,卻被爆花3200萬養錦鯉;

  • 海正藥業一度靠賣孔雀、賣房產來填補債務“窟窿”...


相比美股做空事件的嚴肅性,A股藥企的爆雷事件令人啼笑皆非,堪稱一部年度故事會。



中國藥企為何生命力如此頑強?


正如破窗效應所示:一個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最終造成惡性循環。


推理來說,一個領域亂象頻出,與監管不嚴和處置不當有很大關系。


對比瑞幸事件,22億的造假都要大費周折,而康美高達1200億的造假,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有媒體指出,康美造假事件長達10年。


那么問題來了。


瑞幸從2月1日被做空報告置疑,到4月2日“自首認罪”,做實財務造假,只用了2個月的時間;而康美從第一次被質疑,到300億元“憑空蒸發”,這個過程中,一路過關斬將,市值一度沖破千億大關。


不僅如此,同樣是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事件,二者的結局也有天嚷之別。


截止目前,瑞幸事件最終結果尚未出爐,但刑事調查和巨額罰款是大概率事件。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經過調查,證實瑞幸造假達到嚴重程度,參與文件簽字的高管要面臨相應懲處,“對個人的處罰最高可達500萬美元,如果涉及刑事訴訟,最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被判處20到30年的監禁”。


對比來看,A股藥企康美就“幸運”得多。


2019年8月16日,康美處罰結果出爐,證監會決定對ST康美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處以60萬元的罰款;對實際控制人馬興田、許冬瑾給予警告、分別處以90萬元的罰款,并被市場禁入。


相比瑞幸的巨額罰單,90萬元實在是相形見絀,而這,已經是中國證監會的頂格處罰。至今,康美藥業依然尚未退市,頂著ST的帽子在A股茍延殘喘。


問題又來了,為何監管沒有直接將康美藥業一棍子打死呢?簡單地說,原因有兩點:


  • 如果啟動股民的追償流程,最終的結果是公司“資不抵債”,現有的資產無法承擔巨額的追償金額,股民的權利本身無法被真正保證;


  • 其次康美的業務范圍和規模依舊存在,突然的進入破產清算過程,必然會造成產業鏈的震動,特別是在如今的經濟環境下,造成大量的失業,而且對員工、供應商、其他債務的追償無法保證。


所以,上市公司一旦退市,大概率意味著進入破產程序,牽扯面更廣,股民損失更大。A股歷史上,也僅有*ST長生一家醫藥公司被強制退市。康美目前的茍延殘喘,也是在相應退市機制尚未完善的情況下,各方損失最小化的妥協之舉。


“不會退市”為康美藥業贏得了翻身的機會,也使這出鬧劇的后續劇情增添了一絲魔幻色彩,也更有中國特色。

2019年11月28日,ST康美公告稱,已貸款100億元左右,償還借款人在各銀團成員行的存量流動資金貸款。


問題又雙叒來了,誰會在這種情況下貸款給康美呢?

答案自然是利益關系的深度綁定者。


ST康美爆雷后,其所在地廣東省普寧市GDP及稅收受到直接影響。2019年前三季度,ST康美支付的各項稅費為4.08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11.63億元。普寧的數據顯示,2019年前8個月,稅收下滑了22.1%。


為了補上缺口,當地政府發動“搶收”計劃。


11月15日,普寧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黃銳亮在座談中表示,要視困難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全力挖掘稅收增收潛力和空間,做到應統盡統、應收盡收。黃銳亮說,必須全市上下擰成一股繩,形成推動稅務工作的強大合力,積極溝通各地各單位做好護稅協稅工作。


在各方的“積極挽救”下,康美又一次神奇地起死回生,未來甚至還有可能摘掉ST的帽子。



“康美們”存在的背后


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環境下,康美事件可以說是中國A股市場的一個縮影,也可以說是中國藥企的一個縮影。


話說回來,我們擁有上萬億的醫療市場,在經濟發展和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本應蓬勃發展,但中國藥企為何就成了“爆雷”重災區?距離被做空還有多遠呢?


宏觀層面來說,中國經濟一路向上的時代正在過去,特別是受疫情影響,未來經濟持續低迷已無可避免。從高速發展進入調整周期,這是各行各業“雷聲”不斷的主要背景。


微觀層面來說,據wind統計數據,醫藥行業上市公司銷售費用普遍大于利潤、高于研發費用5倍以上。換句話說,中國上市藥企主要的精力用在了銷售上,而非研發。


可以直白地說,醫療行業大面積爆雷,欠缺的只是一層窗戶紙捅破者。


康美事件發生后,為徹底的給醫療行業正本清源,在DRG、兩票制等控制手段多方推進下,第一個“捅破窗戶紙”的嘗試出現了。


2019年6月,財政部加急發文,對77家藥企開展會計信息質量專項檢查(也可以通俗地理解為查假賬),國內外藥企均被囊括其中,不乏恒瑞、華潤、復興、賽諾菲、禮來等知名藥企。


此次突擊檢查直戳行業痛點,聲勢浩大,人人自危,似乎要給藥企財務管理黑洞來一次徹底的“透析”。


但實際來看,好像又是一場“雷聲大雨點小”的慣例檢查。因為截至目前,稽查結果迄今尚未公布,個中看法不一而足。


一種聲音認為醫療行業銷售終端在醫院和藥店等機構,中間還有流通環節的醫藥商業,本身業務流程較為復雜,查處難度較大。


正如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兼公司總裁吳曉濱面對做空質疑時回應:盡管公司已對產品流向進行實時監控,但仍不能全面覆蓋所有的醫院和藥店。因分銷商需保有一定庫存等原因,與凈收入有10%-15%的偏差,這在品牌腫瘤藥物中是正常的。


另一種聲音認為醫療行業的問題積重難返,在以藥養醫模式還未系統性解決之下,灰色地帶逐步轉白需要時間。


加上產業正在政策倒逼下,進入轉型調整期,從單拼業績轉變至拼創新品類和賽道,這就會使一大批低價值藥企被淘汰。就算是創新型藥企,因為長期積累的營銷模式慣性,良莠不齊,也存在財務風險的羈絆。


簡單地說,醫藥行業需要改,也正在改,但需要時間。在過渡期里,不可避免的,市場上還有“康美們”存在的空間和時間。


醫療市場不應只有蜜糖,還要有獵槍


為了按住醫療行業的雷,我們的市場上就不能只有蜜糖,還必須有獵槍。


道理很簡單,我們想要做大做強,成為世界性藥企,就不能只局限于國內市場,走出國門是必由之路。


而與其坐等被國外機構揭露出短板,還不如自我揭露,否則,新的瑞幸、康美再現江湖,不過是時間問題。


當然,手術者也不應當只是一家監管部門或一個方面軍,這需要全局性的堅決行動。


多位專家認為,在新《證券法》和注冊制的大環境下,A股市場的監管除了單一的行政監管,還需要有投資者和市場力量的全方位參與,資本市場可考慮在條件成熟時適時引進市場化的做空機制,推動注冊制改革進一步完善。


2020年4月1日起,中國金融市場面向全球開放,金融機構在華限制也被全面取消,隨之而來的可能還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證券公司、信用評級、做空機構等,由此一來,國內金融市場格局將進入新階段。


任何事情都有利弊,我們想要得到國際化的收益,就必須面對國際上的質疑和攻擊。對于醫療企業來說,在現階段,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自身的雷都掃空,積極擁抱合規轉型、保證數據真實性。



疫情之下,各國之間的信任本就薄如蟬翼,如果中國企業在這個關鍵時期,繼續用造假行為污名化中國市場,后果難以估計


尤其是此時沖在一線的中國醫療企業,更應該時刻警惕:你們的背后不只是一個產品,一個公司,還代表著一個市場的環境,一個國家的信譽。

醫療器械創新網網: 返回列表
醫療器械創新網網 醫療器械創新網網 醫療器械創新網網 醫療器械創新網網 醫療器械創新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