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循環的發展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早在1812年,有學者提出了體內或體外任何臟器,可用體外循環的方法來維持生存的概念。此論點的正確性被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一些生理學家進行的試驗所證實。?1828年,有研究人員利用靜脈灌注法,使處于死亡中的肌肉恢復了應激性,隨后在此基礎上有研究人員進行了體外灌注腎臟的嘗試;1848-1858年,有學者認識到氧合血液灌注臟器可使離體動物的頭能保持某些神經反射,根據這個發現研究人員制成了可以維持恒壓的灌注裝置。1869年,利用空氣泡通過血液使之氧合的鼓泡式氧合器成為了最早的血液氧合裝置,并成功應用于臨床。?1885年,Von Frey及Gruder制成了第一套人工心肺機,將血液以薄膜形式分布在旋轉的圓筒上完成血液氧合,并進行了離體器官灌注。此外,A、B、O等血型的發現也推動了體外循環研究的進展。1930年,科學家通過多次動物實驗,認為體外循環有可能應用于維持心肺功能。1933年,采用人工心臟血泵和同種肺臟來維持動物體內的血流循環的實驗成功實施。1937年,Gibbon在短暫阻斷犬的肺動脈期間,以人工心肺機進行體外循環維持生命,引起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 ? ??
第一套人工心肺機設計圖?
1953年,Gibbon利用垂屏式氧合器和滾壓式泵進行體外循環,為一例心室間隔缺損患者成功地進行了修補。這是人工心肺機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臨床應用,使心臟外科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56年,美國、瑞典、英國和日本等相繼在臨床開展了心內直視手術。到了1957年,體外循環開始在全世界廣泛開展。有了體外循環技術這一有力的保障,心外科醫生可以從容地在無血的術野下,對心臟進行精細的矯正與修補。夸張一點講,體外循環是生命垂危時,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 ?
美國心臟外科專家、體外循環機發明者,John Gibbon?
二、體外循環師在手術中扮演的角色
體外循環及其衍生的ECMO技術是由人工心和人工肺兩種人工器官結合而產生的心肺支持技術,隨著專業的不斷發展,該技術除用于心血管手術期間呼吸循環支持外,還廣泛用于腫瘤治療、器官移植、呼吸衰竭、中毒及心跳呼吸驟停等危重癥的救治。體外循環師(Cardiovascular Perfusionist)主要在心臟直視手術中負責操作體外循環設備用以暫時替代患者心肺功能。曾有人形容體外循環師操控人工心肺機,就如同機長駕駛飛機一般。優秀的機長能夠讓飛機起飛降落都十分平穩,而優秀的體外循環師不僅能讓病人心臟停止還能讓病人再次恢復心跳,便于外科醫生進行手術。在開放式心臟手術中若是要更換心臟的瓣膜,就得讓24小時不停運作的心肺功能先暫時停下來,這時候就需要體外循環師來操作人工心肺機,把人體含有二氧化碳的缺氧血,暫時引流到體外的開放式儲血槽,經過人工心臟、人工肺臟,排除二氧化碳,并給予氧氣,將缺氧血氧合后,把含氧氣的新鮮血液再送回體內,讓心臟外科醫師得以爭取時間,動刀更換新的瓣膜。不管手術進行多久,體外循環師都得寸步不離,時時刻刻守在人工心肺機旁,不能出任何差錯。?? ? ? ?
體外循環師操控人工心肺機?
三、成為一名體外循環師有多難?
根據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體外循環學會發布的《中國心外科手術和體外循環數據白皮書》里的數據,2017年全國708家醫院共開展心血管手術總量為230772例,體外循環下手術總量164201例(占比71.2%)。2018年全國693家醫院共完成心血管手術總量為240614例,體外循環下手術總量170444例(占比70.85%)。但據相關統計,目前我國體外循環師不超過400人,大多數體外循環師的教育背景差異較大,既有完成心血管外科學、麻醉學培訓的醫生,也有管理操作的技術員,還有護理專業的護士。體外循環師是一個甚至不被同行了解的職業,多數是在工作后,醫院根據需要進行培訓,領取執照方可上崗。在臺灣,具備開展 ECMO 能力的體外循環師首先需要取得體外循環師執照滿兩年,隨后還要成為臺灣體外循環技術學會為期兩年的會員,最后需要經過臨床 CPB(體外循環)實務 2 年時間教育,通過考試才能取得 ECMO 合格證書,并且每 6 年換照一次,必須完成在職教育150個學分。? ? ? ?
美國體外循環教育體系相對完善,能夠將教育和資格認證很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通過醫院和大學兩種正式教育模式使體外循環在醫學教育系統中占有一席之地。1968年,AmSECT成立了認證與教育委員會,旨在通過考試使體外循環灌注師具備體外循環相關的基礎知識。在美國,四年制學士學位是成為體外循環師的必要條件。要獲得認證為合格的體外循環師必須要接受美國心血管灌注委員會的二輪考試,第一輪是體外循環基礎考試,第二部分是臨床應用。? ? ? ?
1972年,AmSECT作為行業監管者參與了第一次執業體外循環師的認證,但是此次認證并非建立在考試的基礎上,所有具備2年體外循環灌注經驗或者已經完成100例以上體外循環的醫護人員都能獲得臨床體外循環師的資格。體外循環師(CCP)從當時被采用并延用至今,1975年美國心血管灌注委員會(ABCP)成立。
?
美國心血管灌注委員會ABCP?
ABCP擴展了AmSECT所制定的資格認證標準,并制定了體外循環師年度審核標準。ABCP認為正規的體外循環培訓課程應該獲得授權。而認證考試的結果表明,通過正規培訓的體外循環師,其考分總是高于非正規培訓和在工作過程中培訓的體外循環師。說明認證考試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評價方法,從而強化了資格認證在臨床體外循環領域的公信度,使其成為體外循環行業的第一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