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兩個月奮戰,中國境內的新冠肺炎疫情終于得到有效控制。那些關停落幕的方艙醫院如同醫護人員臉上留下的防護用品勒痕一般,成為留給這些逆行者最深沉的勛章。如果盤點此次疫情給普通人留下的深刻印記,除了關于新晉廚房王者的短視頻,大概就是每天都會關注的疫情地圖、疫情播報了。
1月20日,丁香園“疫情地圖”產品上線,至今已經捕獲數十億次瀏覽。隨后,實時疫情播報迅速成為各大互聯網平臺的標配功能,騰訊微信、阿里支付寶、京東健康、春雨醫生等紛紛上線自己的疫情數據產品。
相對于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的電視、報紙等單一信息源,人們可以從更加多元的移動端獲得信息,這得益于近年以來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建設和公開。
例如,總部位于浙江杭州的醫療IT企業聯眾智慧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間,第一時間為江西省衛生健康委上線新冠疫情上報及監管系統,為江西省疫情指揮部提供疫情數據,全程輔助疫情趨勢監測、研判工作開展,為全省遏制疫情發揮了積極作用。
此外,動脈網調研發現,全國多數省級、副省級和地級政府已及時在其數據開放平臺上提供了可獲取的、完整的、細顆粒的、及時的、可機讀的、結構化的數據。每個平臺提供的數據集數量和結構不一,但這些符合開發基本標準的數據,為疫情期間一系列基于大數據的智能應用提供了前提,例如最早在杭州上線的健康碼。
醫療IT需求在每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被激發
實際上,進入新千年之后的每一次突發事件都推動了人口健康信息化的跨越式發展。
例如,2003年SARS疫情過后,我國啟動了第一波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原衛生部在2004年啟動了《中國公共衛生信息分類與基本數據集標準》和《醫院基本數據集標準》的編制工作,標志著我國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的起點。
再如,2009年H1N1疫情出現后,2010年,財政部和發改委連續啟動了多個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衛生信息化項目。要求在省級層面進行試點,建立區域衛生信息化省級平臺、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資源庫,通過試點為國家、省、地市三級平臺建設奠定基礎。時至今日,全國區域衛生信息化系統基本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覆蓋。
到2013年9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和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正式提出在后續幾年中指導醫療信息化建設的頂層設計,即“46312工程”。
具體而言,《指導意見》要求在保證原有衛生信息化和人口計生信息化工作連續性的基礎上,全面統籌建設以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為基礎,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管理、綜合管理六大業務應用為重點,國家、省、地市和縣四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為樞紐,居民健康卡為載體,信息標準和安全體系為保障,互聯共享和業務協同為關鍵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
?人口健康信息網絡?數據來源:動脈網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2017年發布的《“十三五”全國人口健康信息化發展規劃》為人口健康信息平臺的發展目標也定下了基調:統一權威、互聯互通。
在此期間,一大批承接了大多數基礎數據庫和紐帶平臺建設的醫療IT廠商陸續涌現出來,具有數千億規模的醫療IT市場也由此興起。
國內主要醫療IT供應商 數據來源:動脈網根據研報、官網等公開資料整理
疫情后,醫療IT企業新機遇存在的6個方向
按照過去經驗,2020年初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概率將成為深化醫療改革的助推器,這也為走過草莽的快速發展期而漸趨平穩的醫療IT企業帶來新的增長點。
1、互聯網醫院
互聯網醫療應用落地或將成為新冠疫情助推醫療IT企業新基建的第一個方向。
疫情期間,由于COVID-19病毒具有高傳染性特點,醫院成為易發交叉感染的高危區域,普通感冒等輕微病癥患者采用在線問診,送藥上門的方式進行診斷和治療,減少前往醫院進行暴露,能夠降低感染風險。
另一方面,激增的病患數量使得包括武漢市在內的多地大型醫院不堪重負,輕微癥狀患者通過互聯網醫療的方式進行診療,也能夠有效緩解醫院接診壓力。
今年1月以來,醫院端的互聯網醫院建設進入高潮,全國各地各個等級的實體醫院紛紛開通了在線問診服務。疫情期間,聯眾智慧聯合平安好醫生在浙江、江蘇、陜西等9省的數十家實體醫院上線互聯網醫院業務
通常,互聯網醫療將原來統一在醫院的疾病救治拆成若干可以互聯網化的環節,典型的環節包括三個:線上問診、開電子處方、藥品審核配送,是早期入局的互聯網醫療企業、近期入局的互聯網流量平臺等C端企業的主戰場。
與C端企業強線上不同,醫療IT企業的優勢資源集中在線下。對于服務B端用戶的醫療IT企業而言,主要經由“醫院信息化+區域信息化”的B端入口切入互聯網醫院業務。
目前,醫療信息化行業的B端客戶,可分為對接醫院客戶的醫院信息化(提供HIS、HCMS、MIS、EMR、LIS、PACS等產品),與對接政府客戶為主的區域衛生信息化(提供分級診療系統、醫保信息系統、RHIS、PHIS等產品)。B端客戶一般以項目或訂單形式結算,存在一定定制化,具體包括醫院信息化 HIS/CIS 建設,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等。
2018年按等級分醫院數量
數據來源:《2019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
我們預計,二級及以上醫院均具有上線互聯網醫院的需求,那么潛在未滿足的實體醫院互聯網醫院項目將近萬個。
動脈網了解到,聯眾智慧在2019年8月成立專門開展互聯網醫院業務的子公司聚醫智聯,據聚醫智聯負責人介紹,公司第一階段的任務是打通數千家醫院信息化用戶數據接入更大平臺的信息通道,為后期多樣化數據應用模式開發打下基礎。
2、互聯互通評級
互聯互通,是大數據形成并據此開發多樣化應用的基礎。2017 年 9 月國家衛健委發布《國家醫療健康信息區域(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方案(2017 年版)》。醫院信息互聯通測評的項目應用評級分為七個等級,由低到高依次一、二級、三級、四級乙等、四級甲等、五級乙等、五級甲等。每個等級的要求由低到高逐級覆蓋累加,即較高等級包含較低等級的全部要求。
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四級水平的最低門檻為四級乙等。其中,四級乙等的具體要求包括初步建成基于電子病歷的醫院信息平臺、建成基于平臺的電子病歷共享文檔庫、平臺實現符合標準要求的注冊服務以及與上級平臺的基礎交互服務、應用功能數量不少于 13個、連通的業務系統數量不少于 15 個、聯通的外部機構數量不少于 3 個等。
2018年8月,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規定,到2020年,三級醫院要實現院內各診療環節信息互聯互通,達到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四級水平。據統計,截至第六批測評名單公布,全國共214家三級醫院達到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四級,完成度不足10%。
截至2019年的互聯互聯評級任務完成情況
數據來源:動脈網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聯眾智慧高級副總裁闞家平告訴動脈網,正是由于互聯互通評級對集成異構平臺的能力要求極高,醫療IT企業需要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做支撐,形成了無形的門檻。
“互聯互通評級服務的首批服務對象往往是已經合作多年的老用戶,”闞家平介紹說,“比如全國第一批獲得成熟度四級乙等的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便是我們最早期提供HIS產品的醫院之一。”經歷此次疫情,互聯互通評級重要性提升,并且隨著此前醫院IT建設更為側重的電子病歷建設進入考核年,互聯互通評級工作有望重新成為醫院 IT 支出的重點。
3、底層上云
一直以來,運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醫療大數據輸出更多實用功能,IT 系統底層上云可以帶來協同性和擴展性優勢。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醫療IT作為計算機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了從大型機到PC機、小型機,再到互聯網數據中心,直至進入云計算時代的4個發展階段。
從計算能力被極少機構獨占到企業按需獲取計算空間,計算成為水電一樣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每一次的技術迭代都帶來了裂變式的生產率提升,底層上云無疑是醫療IT的必然趨勢。
未來醫療防對于跨醫院、跨科室、跨團隊的溝通協作要求高,云化的底層系統意味著更便捷的互聯互通,對于院內溝通協作,醫院與管理部門間疫情數據的實時上報都有促進作用。
另外,云架構更為靈活,可擴展性更強。防疫時期醫院短時間內流量和工作量激增,對于IT 系統承載力的要求上升,也衍生出對新的功能模塊的需求。在云架構下,可以更靈活,更快速地配置新的工作站和流程,方便組建新的團隊和業務線,也方便跨院醫聯體的快速組建。
數據中心IT架構及混合云架構對比?
數據來源:動脈網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實際上,醫療 IT 系統底層上云是保持了長久熱度的話題。例如,萬達信息與上海市衛健委共同承建的全國第一朵“健康云”在疫情期間快速上線包括居民端、工作人員端、醫生端、管理端等多維度的新型肺炎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包括進滬人員健康動態觀察系統、實時疫情地圖、線上咨詢、心理咨詢、健康知識競答、預約掛號等在內的相關線上服務。
這個完整覆蓋上海市 16 個區 243 個社區的云平臺,已經成為“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據了解,萬達信息還為湖南、浙江臺州市、北京昌平區、四川綿陽、浙江嘉善、天津、寧夏等多省市提供平臺化、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務云清單。對于更多醫療IT同行而言,底層上云仍然是一項極具吸引力的業務。
4、數字分級診療
從試點到全面推廣,城市醫聯體和縣域醫共體成為分級診療的重要載體。2019 年 5 月,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關于開展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國衛醫函〔2019〕125 號),制定了《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根據《方案》要求,醫共體實行藥品耗材統一管理,統一用藥目錄、統一采購配送、統一支付貨款;醫共體實行醫學影像檢查結果互認;鼓勵以縣為單位,建立開放共享的影像、心電、病理診斷和醫學檢驗等中心,推動基層檢查、上級診斷和區域互認;醫共體內診療資源共享;加強醫共體內部和醫共體之間床位、號源、設備的統籌使用,進一步貫通服務鏈,實現資源共享。
實際上,醫共體信息互認、資源共享的背后是信息和數據的互聯互通和高效傳遞,由此帶來增量需求。2019年9月,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印發《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試點省和試點縣名單》,確定了山西省、浙江省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省,北京市西城區等 567 個縣(市、區)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試點省和試點縣名單》?數據來源:公開文件
據業內人士介紹,數字醫共體項目是一項長期投入建設的工程,一期建設周期為12個月左右,項目訂單金額根據規劃內容從數十萬到數百萬不等。目前,國內數字醫共體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只有一些布局較早的縣域醫共體數字化項目開始陸續落地,如聯眾智慧承建的浙江嘉善縣數字醫共體一期項目已經在2020年1月正式上線。
5、醫保異地結算
目前,人口充分就醫帶來的醫保異地結算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在未來,建設數字化的醫保異地就醫結算系統將成為趨勢。
截至2019年12月底,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醫療機構達到27608家,二級及以下定點醫療機構24720家,分別比2018年增加12197家、11917 家;累計結算人次424.6萬,相比2018年翻倍。
實際上,隨著國家和各省市醫保局的設立及醫保改革推進,醫保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全國統一的醫保IT系統是醫保異地結算系統的基礎,2019年上半年,國家醫保局推出了9個包14個信息系統項目招標,開啟了新醫保信息系統建設的序幕。
同年 7 月,明確的全國統一醫保 IT 系統建設標準正式推出。疫情結束后,統一醫保 IT,以及后續異地結算、醫保控費、醫保監管 IT 系統的建設有望加速。此外,醫保中心端系統建設完成后,需要連接定點醫療機構、診所和藥店并提供服務,醫療IT企業還可以面向醫療機構和藥店提供精細化管理、藥店云MIS系統等,面向商保公司可提供監管、快賠等業務,形成新的增長點。
公共衛生信息化平臺
過去十多年來,我國已經逐步建立起覆蓋超過13億人口的公共衛生信息體系,實時更新的精確疫情數據便是出自這一龐雜的體系。
截至2017年《“十三五”全國人口健康信息化發展規劃》(以下簡稱《“十三五”規劃》)發布時,初步建立了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等數據庫,全國有27個省(區、市)建立了省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連同44家委屬管醫院分別與國家平臺實現聯通。
2008 年 4 月,全國31 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開始運行國家傳染病自動預警系統,由此建立自動預警與響應機制。國家傳染病自動預警系統之下便是大名鼎鼎的國家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NNDRS),它是國家傳染病報告信息管理系統的核心子系統。在NNDRS系統覆蓋的醫療機構,醫生可以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可以將工作中發現的39種傳染病的病例實時、在線、直接報告。《“十三五”規劃》計劃,到2020年,NNDRS系統對醫療機構的覆蓋率要達到95%。
疫情信息傳遞網絡 數據來源:動脈網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疫情期間,由醫療機構直報NNDRS系統的病例數據傳遞到四級(國家、省級、市級、區縣級)公共衛生數據交換平臺,形成了公開疫情數據的一個重要來源。
不過,由于傳染病報告卡是一種對已知ICD-10診斷編碼的判斷結果,對于新型傳染疾病需要經過反復核實和確認的較長上報判斷,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沒有被NNDRS系統及時采集,導致自動預警信息系統失靈的原因。直到1月24日,國家疾控中心在NNDRS系統緊急上線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的肺炎的檢測新功能,由此暴露出公共衛生信息化平臺存在功能上的缺陷。
據此,我們認為,以4級區域信息化平臺和3大人口健康數據庫為核心的公共衛生信息化平臺仍然存在面向醫療IT業務的剛性需求,讓公共衛生信息化平臺在突發疫情中具備更強靈活性和延展性。
疫情期間,聯眾智慧基于前期區域信息化建設結果為江西省衛健委搭建的新冠肺炎疫情數據監測平臺,充分利用現有各種格式的電子數據開展清洗導入、數據采集,以最合適最簡單的可視化方式直觀展示,并引入外部門輔助決策數據,為江西全省疫情控制做出重要貢獻。
3月下旬,各地援鄂醫療隊開始陸續撤離,“江湖再見”的背后是這場舉全國之力的戰役正將新冠疫情徹底擊退。如果說現在討論一場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會如何影響未來還為時尚早,提前做些準備總是不為過。
實際上,無論從業務開展還是實際應用的角度分析,前述6大方向并非相互割裂,它們之間的互動會帶動人口健康信息化邁上更高一級臺階。我們認為,對于搶占了智慧醫療先機的醫療IT企業而言,如何整合存量資源迎接增量機遇,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