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很危言聳聽,也很扎眼,也很讓人心痛,也讓人不知所措!!!
不管怎么,我們需要看清它,分析它,找到解決的方案!!
2.1 所謂清零,就是重新開始,一切歸零,把前面的都不要了,所有基本都不要了。
2.2 清什么零?
(1) 資助清零
大家都知道,我們以前的專利數量都是政策刺激出來的,其中,核心就是專利資助。
大家申請專利是會賺錢的,比如申請給錢,授權給錢;發明給錢,新型和外觀也給錢;國內申請給錢,國外更給錢!
但是,2018年11月,果汁局自己清零了:
申請不能給錢;只有發明授權給錢!
(2) KPI清零
大家都知道:果汁局是壓任務的,國家給省里壓,省里給市里壓,市里給區縣壓,而且,為了保證任務,要層層加碼的。
但是,2018年,果汁局也開始清零了:
現在不考核數量了,只考核質量,只考核發明授權。
(3) 各類輔助政策清零
大家還知道,很多東西都和專利掛鉤的,高新、職稱、高考、戶口等等。
但是,這些也開始,或者已經完成清零了:
高新的專利考核多了,也嚴了,造假的還要翻舊賬;
高考的專利直接取消了,沒了!
職稱的發明人變更鎖死,空間也越來越少了!
下一步可能就是:戶口,(它本來就是放開了,專利的價值也沒啥了),招投標(這也很簡單,直接用質量或者一紙公文取消就是了)。
這是寫今天這個文章的初衷。
2020年2月3日,教育部、果汁局、科技部三部發文(點擊查看),明確表達了:
1.高校不能考核數量;
2.高校要玩質量;
3.高校的專利費用要老師自己花錢;
4.高校要促移轉,不要玩虛的。
也就是說,高校的這個文件,直接把以前的數量模式斃掉,重新開始。
重新建立專利質量,技術移轉的模式,解決技術投入產生創新成果,創新成果變為企業的技術輸入,技術輸入變成產品競爭力的模式。
這也就是中國版的拜杜法案。
這個大招清零就是:以前所有的高校模式清零。
一般來說,每個高校都有那么幾個主力所,低價接案,基本不撰寫,基本不答審,只是走個流程。
現在呢?這個模式直接清零。
太可怕了!!
高校專利有多少呢?
看看西安:從2008年開始的數量模式啟動開始,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的數量分別是:16萬比12.6萬。
現在,就是這12.6萬清零了。
高校清零,等于最后一個稻草,會把很多駱駝壓死!
有如下特征點的,可能都是被清的對象。
特征1:高校業務占比高的,這類面臨的問題最大。比如找其他解決方案。
特征2:銷售顧問為運營模式的事務所,如果你的銷售部門人員比較多,占比比較大,比較重要,那么,你可能中招了。
特征3:靠低價競爭的,低價等于低質,低質等于代理人水平不夠,質量模式下,必然發展不下去。
特征4:老板不懂該業務的,老板不懂業務,還想質量為上,基本不可能。所以,大老板不懂業務的,也可能中招。
特征5:所謂的互聯網模式,互聯網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是免費模式,是低質模式,是銷售為主的模式。
總結來說,不以質量為導向的,不重視代理人的,沒有完善培訓機制和質控機制的,可能都慢慢被清。
說的嚴重一點,這可能是行業清零。
其理由是:
第一,現階段的質量所太少,我個人的感覺滿足上述五個特征的是絕大多數,這和國內大環境,專利的整體質量相關的。
第二,現在的質量所太少,只有有IPR真正考核的是事務所才能算質量所,但是,有多少家公司有真正的IPR呢?很少。
第三,現在的質量所太少,現在的價格太低,沒有一定的價格基礎,根本完不成質量模式。
第四,現在的質量所太少,除了北上廣深有些所是質量所外,二三線城市的事務所多數不是質量所。
所以,因為國家要質量,要數量清零。所以,這就是行業清零。
只有極少數質量所可以很好的活下去,絕大多數數量所都有麻煩,大與小的問題,快與慢的問題。
同理,只有極少數有功力的代理人可以很好的活下去,絕大多數的代理人都有麻煩,也是大與小,快與慢的問題。
我們可以把行業分成三段:
第一段,2008年之前,社會整體意識不夠,專利申請量不夠,屬于小作坊的方式多,外內業務的所是利潤所。
第二段,2008-2019年,為了讓大家都知道專利,也熟練了,也要數量指標,就搞了所謂的知識產權戰略,直接干到連續N年第一,遙遙領先。
第三段,2020年之后,清零,洗牌,洗行業。
這里重點說說第二段2008-2019年。實際上,2008年的政策推動是對的,大家都不懂專利,實踐出真知,搞一下,就知道了。但是,這個東西要克制,搞2-3年,社會意識,基本能力出來了,就別搞了。就轉換去做質量。
但是,搞上癮了。一直搞了十年。
十年過去了,回顧一下,一地雞毛,除了數量之外,沒有拿得出去的東西。
怎么辦?
出來重新來,沒有別的辦法。為什么說,小公司好轉型,大公司轉型難呢,不是不知道不該轉,也不是不知道如何轉,就是下不去決心,舍不下利益。
大家可以想一個問題?
如果你作為一個代理人,寫了五年高校的案子,然后突然讓你去寫華為的、阿里的,你能接的住嗎?
肯定是接不住,給你兩年時間學習,你也接不住。【請不要問我為什么,接不住就是接不住】
5.1 行業巨變下,只能靠自己
質量模式下的,行業應該是什么樣的?
首先,價格要合適;
其次,人才有儲備;
再次,行業有管理;
再次,甲方有需求;
再次,專利有保護;
最后,專利促創新,創新有收益。
與數量模式下的比較,行業是什么樣的?
首先,價格沒利潤;
其次,人才低水平;
再次,甲方假需求;
再次,行業沒管理
再次,專利沒保護;
最后,專利孤立存在。
再問,數量模式向質量模式,如何轉化?如何快速轉化?如何轉化成功?
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大家自己猜)不會管事務所、代理人的死活。適者生存吧!
第一,先解決心里認知的問題
大家都心里明鏡:未來是質量的模式,這點,沒人有疑問。
但是,很多人都有僥幸心理,可能還很遠,可能和我沒關系,或者我是做質量的(實際上你不是,你就問你一個問題:今天給你一個阿里的案子,你能不能寫,就可以了。如果能,就是,如果不能,就不是。)
所以,大家不要僥幸,不要大意,未來已定,但路在你自己腳下。
第二,再分析時間的問題
前面分析有點重,可能并沒有這么重。但,這仍是快與慢,大與小的問題。
所以,我分析可能有3年左右的緩沖期。這三年是你走路的時間,不走,可能吃不成這碗飯了;走不好,可能也吃不成。
高校政策沒出之前,我認為有3-5年,現在我覺得我要取下限。說實話,本來我也設計了新的高校模式,在這個政策下,也直接夭折了。
第三,如何做的問題!
a:我從絕大多數的代理人角度入手分析。
步驟1:先提升業務能力,我說的是真正的提升,千萬要有自知之明。
步驟2:找機會去質量所,寧可錢少,也要去。這幾年的老牌質量所會進入快速發展期,會在各地開分所,所以,每個人都有機會。
步驟3:寫案子的水平是靠練得,是靠IPR折磨出來的,所以,去了就要好好寫,認真學;學個2-3年,加上悟性,基礎,機會,估計你就算上道了。
步驟4:上道之后,表示你可以吃這碗飯了,可能會像日本那個退休的首相,能寫到70歲。我們這行是持續學習,不斷進步的行業,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進步吧。
步驟5:有機會去做做IPR,去做做專利訴訟,去做做檢索分析,去做知產顧問(真正的知產顧問)都是可以的。
b:我從絕大多數的代理所角度分析
代理所是最麻煩的,因為從數量模式下的顧問驅動向質量模式下的業務驅動是很難,很難的。所以,你必須做好心理、資源、時間、困難的心理準備。
我建議是:
步驟1:找個高手,提升公司的業務能力;
步驟2:在高手的指導下,找一些有意愿,有能力的代理人,獨立一個團隊出來;最好的方式,是建立一個新的質量所的公司,按照質量所的模式重新玩;
步驟3:將老所的資源,客戶,按照質量原則,慢慢的放到新所中去。
步驟4:利用這3年時間,慢慢轉換,直至成功。
步驟5:按照質量所的模式,不斷擴展高價值服務,構建代理人的價值驅動模式,構建合伙人模式,實現長期發展。這次轉型成功,基本上也就走上了正途,也有機會成為百年老所了。
事已至此,行業清零或洗牌,不可避免。
我們需要做的是,正確分析、認真對待、早日動作。
希望大家都能轉型成功,也希望行業發展越來越好!